言论

制约电动车发展原因/潘政麟

随着特斯拉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电动车近期成为了许多人探讨的话题以及考虑买车的选项。

电动车在中国、欧美等地区正逐渐成为主流,马来西亚才刚刚开始。然而电动车真的会取代传统燃油车吗?究竟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电动车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个盛产石油的国家,从来不必为了石油而烦恼。中国之所以大力推动电动车的发展原因在于中国是个少油多煤的国家。

中国85%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其能源安全存在一定风险。倘若石油价格过高或者海运中断,会导致其国内车辆无法行驶,对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基于能源安全考量,中国才大力推动电动车产业。

中国添油成本平均是马来西亚的3倍,社会存在对于电动车需求,因油价远高于电动车充电的成本。

马来西亚添油成本在世界上来说是非常低的,因盛产石油且政府对油价有一定的补贴。

因此在马来西亚等油价较低国家,人们选择电动车的意愿或许不高。

电动车未必环保

部分国家认为电动车也未必环保。倘若一个国家能源结构大部分来自传统能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那么电动车实际上也不环保,只是将碳排放从汽车尾巴转移到电厂而已。

在北欧等发达国家能够实现大部分电力来源是清洁能源,那么电动车在这些地方就有实际的环保意义。然而大部分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的能源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化石燃料。这也导致购买电动车没有为环保尽一分力。

相反碳排放可能更高,因电流传输存在一定的能源损耗,或许一样的碳排放下,电动车能够行使的里程数比燃油车更低,即电动车需要更多的碳排放才能跟燃油车行驶一样的路程。

市场是现实的,哪个便宜就会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相比于中国,马来西亚的电费相对昂贵,且马来西亚的电费有分等级,耗电越多则电费越贵。

中国的电费都是固定收费且相对低成本。许多中国消费者会选择电动车原因在于持有电动车成本远低于燃油车的成本。

况且在中国,油价是随着国际油价浮动而浮动,不像马来西亚的RON 95汽油会固定在一个价格(近期为2.05令吉每公升)。这也促使中国消费者纷纷选择电动车。试问在马来西亚低廉的油价以及高昂的电费成本的背景之下,有多少消费者会选择电动车?

产品或过度营销

如今电动车仍然是个新兴科技产品。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充满期待,且新产品容易存在过度营销。电动车的种种弊端,试问有多少人了解呢?

中国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人们过度追捧电动车,然而如今除了特斯拉之外,许多电动车企业面临经营不善、销售大跌等情况以及纷纷倒闭,让消费者蒙受亏损。

好的产品经得起时间的敲打,不良或者是缺点明显的产品则在火了一段时间之后,市场回归理性,最终迫使产品改良或者是淘汰该产品。

电动车火没有多少年,尚且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验以及克服各种困难,让市场更好的接受电动车。

反应

 

国际财经

为何中国泡沫仍未破裂

作者:欧乐鹰(彭博经济研究首席经济学家)

2001年,章家敦出版了一本著作,并可以凭借它角逐关于中国的最没有先见之明的书。

在《中国即将崩溃》 中,身为美国律师的章家敦认为,威权政治体制、摇摇欲坠的国有工业企业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激烈的全球竞争将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一击。

后来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体量从1.3兆美元增长到18.3兆美元,先是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然后是德国,最后是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中国出口蓬勃发展,地缘政治影响力增强,而贸易反而在美国造成了失业。

不甘示弱的我冒着被现实反噬的风险,将自己的书命名为《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

自2020年出版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市场从繁荣走向萧条,对企业家的打压冲击了信心,美国的出口管制阻碍了关键技术,而所有对中国将继续表现出色的押注都亏了不少。

于是问题来了,在这个最没有先见之明的关于中国的著作的竞赛中,章家敦是不是也比不上我了?可能不出你所料,我会说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略带学究气地讲,泡沫破灭是一种突然且极端的、不受控制的冲击。想一想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时刻都伴随着一些元素的组合:决策者无措、金融市场崩溃、GDP大幅下滑、失业率飙升。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让我们聚焦于房地产行业 —— 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现在却成了头号拖累。诚然,是决策者允许了供应远超需求的情况发生,而纠正这种失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倒下了,投资者亏个精光,老百姓看到他们的最大资产的价值被侵蚀。

房产缓慢崩溃可控

不过,尽管痛苦,也必须承认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缓慢崩溃是可控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跟美国次贷危机做个对比。在美国,决策者忽视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杠杆,直到为时已晚。在中国,决策者在危机爆发前部署了一系列工具来遏制下滑的速度。

换句话说,泡沫在美国破了。在中国,气泡消气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但仍然是一个可控的过程。

短痛换来长期收益

短期的阵痛带来长期收益的希望。通过降低房地产投机的利润,甚至让其无利可图,中国决策者正推动工人和投资者远离建“鬼城”这件事,转向更有效的就业岗位。

这种动态变化 —— 忍一时之痛,谋长远之利,恰好就是我的第二个论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在正轨。让我们想想2020年以来的这段时间里的两项重大举措:打击大型科技公司和收紧金融行业监管。

在西方媒体眼里,中国对科技公司的态度转变是一个灾难性的失误。但中国过去有科技行业垄断的问题。阿里巴巴已经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主导者,也是电子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之一,旗下蚂蚁金服的IPO则致力于旨在让它成为银行业的一股力量。

垄断可能是个麻烦,它压榨消费者,坑供应商,排挤初创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尽管这些措施,包括让市场大吃一惊的被取消的蚂蚁金服IPO,确实不显得巧妙,但它们体现出了对抗强大既得利益者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意愿。,就更广泛的经济而言,制止垄断对发展是有利的。

已然奏效

有迹象表明北京的策略已开始见效。中国的电动汽车畅销全球;DeepSeek一举成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美国比肩。中国经济的天平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2020年,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为24%,高科技行业为11%。到2024年,房地产占比已降至19%,而高科技占比则升至15%。到2026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将很可能是硅驱动而非水泥驱动了,这是重要的向前一步。

《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全部说对了吗?绝对没有。部分由于冠病疫情的影响,气泡消气的速度超过了我的想象;但《中国即将崩溃》真的来了吗?也没有。

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而不是崩溃。在有关中国问题的没有预见性的著作竞争中,我还屈居第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