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前朝老臣必须“砍”/林志斌

最终,国行行长丹斯里诺珊希亚还是无法获得续约,在59岁那年合约届满之际(被?)退休,可说是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

说是意料之外,这次的人事变动,事前几乎完全没有迹象,虽然面对媒体多次追问是否续约时,诺姐都优雅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但在情理之中,是因为新政府上任,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必须点一点。

股汇双差 须做些事

尤其是在马币和马股表现双双非常差劲的环境之下,新政府必须“做一些事情”,砍掉前朝遗留下来的国家机构领导人,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做法。

特别是在近期,当国行面对是否升息过激和令吉“跌跌不休”的质问时,诺姐“勤王”的频率是越来越高,而且是越来越明显。

5月28日,诺姐发表《货币政策是先发制人,而非过早决策》,在长篇解释了为何需要升息,并在文末强调:

“大马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角色是确保在短期内遏制马来西亚令吉的过度波动。目前的政策重点是在价格稳定的环境下保持经济增长,并通过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基本面。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一直坚定地呼吁和倡导进行结构性改革。相比短期措施或货币政策决策,这将为马来西亚令吉提供更持久的支持。”

国行不替政府背锅

这段发言用白话文解释就是,针对令吉贬值,国行主要只能避免短期货币汇率的过度波动;长期令吉贬值的问题,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

所谓的结构性改革,是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国行;弦外之音,令吉长期贬值,从很久以前的1美元兑2点多令吉,到3,再到4,再到如今接近5,这个锅,国行不背!

事实上,“结构性改革”这个说法,诺姐已经多次呼吁;她任期5年内,这个呼吁,已经听在4任首相,3位财政部长耳里,但这段时间来,我们又见到哪一朝政府,真正在意于结构性改革?

回到这次的国行行长变动,对于政府而言,令吉汇率表现不佳的时候,向前朝元老开刀,可以让人民感觉有“做了些事情”;但是如何真正地改革国家经济,新政府绝不能含糊带过。

毕竟,我们不应只要求,令吉兑美元的汇率不要突破5大关;我们更应该展望,汇率重回3字头的那天。

反应

 

言论

优柔寡断·魄力尽失/林志斌

掐指一算,团结政府任期也已将近一半,可举着改革旗号上台执政的这个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依然举步维艰。

像农历新年期间,政府原本打算开始不再于佳节期间给予大道路费减免的优惠,但在民意压力下,最终只能半妥协地,给了一个半价优惠。

可实际上这应该是团结政府2022年上台之后,2023年就该斩钉截铁实施的举措。但在优柔寡断,过于担心每一步棋会激起反弹之下,最终拖到了今天。

其他财务上的改革,例如燃油补贴机制,也还是处于只闻楼梯响的阶段,一年复一年地拖延下去。

催生民粹赤字走高

虽然这会让人民荷包更收紧一点,但我一直认为,政府在管理财务的时候,不应该过于着重在终端给予人民太多消费补贴。对于人民而言,这不仅仅形成财务上的依赖,更糟糕的是,这让人民失去了对所谓“市价”的理解,以及催生出民粹。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补贴并不是“免费”的。我们需要了解到,当政府多出了这样一项“民粹”开销,就需要从其他地方找钱来填补,或是继续让财政赤字持续走高。

看得出那个高喊改革旗号改朝换代上台的政府,已经了解到长时间的民粹式补贴和负责任财政政策是相违背的,所以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重提需要减少补贴。但是任期来到第3年,除了针对性柴油补贴去年终于落实之外,其他多数关键的财务整顿政策,却都一拖再拖。

这一再凸显了当今政府对财政改革的决心并不太足够。

我在之前的评论也说过,对于新任政府而言,最适合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议程的,是在方才执政的前2年。这个时候,挟着刚刚获得人民的信任和委托,更能快速推动新政。

避免阵痛期延至大选

而新的改革措施往往会带来阵痛,尤其对旧有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政府需要避免这种阵痛期延续到下一届的大选,才能让新政最终惠及社稷家国。

而如今,政府任期已经过半,新政却还在酝酿期。很快地,选票压力就已经来临,优柔寡断的经济改革,很快就需要被快速有效的民粹政策给取代。

这个优柔寡断,也成为了团结政府应对经济议题的一大缩影。现当下的国际政经局势快速变化,小至大道过路费免费议题,大至如何应对美国接连推出的芯片限制令和关税,目前政府都没让人看出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魄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