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劣政还是高消费造成通胀?/南洋社论

2月通胀4.5%创8年新高,3月又飙升至5.1%;4月会不会再创新高?



通货膨胀只要控制得宜不尽是坏事,比如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后,美联储终于得偿所愿的升息,并且再升息消息一直不时传出。

星期四,美国财政部拍卖的160亿美元5年期通胀保值国债被投资者一抢而空,得标利率为-0.049%,投标倍数2.52,十分强劲;直接和间接竞标者的得标率为83.3%,为历史最高水平。

具体来说,间接竞标者出价总金额达147亿美元,是2015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最终得标率为74.2%;直接竞标者出价总额为20亿美元,也高于通常水平,得标率为9.2%,为201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抗通胀国债(TIPs)拍卖行情火热,为担心“再通胀交易”是否已落幕的投资者打了一剂安心针。

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先出现经济增长加快,一直到经济增长超出正常的增速后,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超出潜在增速后,通胀才开始上行。



不过,这情况,今天并不出现在我国,反之,鲜见的率负实际利率情况却显现了,也就是说通胀率已高于名义利率。

说的更白一点,今天我们所赚的,包括薪水、盈利等都抵消不了通货膨胀所引发的实际亏损。

在负利率时代,存钱亏,不存钱也是亏,甚至亏得更多,这个市场和经济体也就出现了危机。

通胀的对策,可以是升息,但,我国却不具备这条件, 因为失业率依然高企,而且必然影响原已低迷了3年的房地产行业,到时必然更不景气。

房地产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一旦陷困,再加上银行升息,必然进一步加剧房贷者的还债压力,再加上通胀,生活必然百上加斤;更重要的是,大选逼近,当民不聊生时必然也将在选票上造反。

专家说,通胀是因为油价上涨引发的,除非政府吸纳亏损,给予补贴,人民方得脱困,但实况是国库空虚,政府缺钱。

今天,欠债PTPTN的社会精英、国家未来栋梁为免影响工作与出国,大家一窝蜂地提取公积金来还贷,数额从2015年的5亿7818万令吉飙升至去年的8亿8102万令吉,上涨率152%。将来何以养老?明天问题明天忧!一般人民的未来也就不难预见。

于是我们都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政府缺钱、人民缺钱、市场缺钱的怪圈。除了房地产业陷困,内需一样下行,经济增长每下愈况,而停留在4至5%的陷阱,始终逃脱不出来。

终于,大马中小型企业公会总会长江华强告诉我了我们,通胀是因为政府错误政策而导致,商家不做亏本生意的情况下,成本都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来。

提升经济,如果不能从利率、汇率或结构性改革方面而达致,或许江华强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案——解决错误政策。

当商家不愿意做亏本生意,而政府又增加了商家的营运成本时,唯一可行的,应该是到了马上纠正所有错误政策的时候了。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

糟糕通胀数字恐成贺锦丽致命伤

(纽约31日讯)如果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搭档万斯胜选,让执政的民主党感到芒刺在背的通胀会是最大功臣,几乎所有民调都显示经济与通胀是美国选民最关切的议题。

拜登政府拿出亮丽的经济成长与华尔街天价资产数字,惟仍无法取代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感受。

过去3年,美国选民最在乎的不是美军仓促撤出阿富汗、俄乌战争或中东战火等国际事务,更不是英伟达(Nvidia)股价奇迹式成长,而是影响选民迫在眉睫的高物价与高房价。

距离投票前最后一次官方公布的通膨数字、美国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去年同期相较年增2.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略增至3.3%,但相较于上个月,通胀已处于停滞与回温状态,官方透过利率政策等手段降低物价的努力短期已难有效果。

《华尔街日报》统计,特朗普执政4年,通胀总计为7.8%,拜登政府当家至今高达20%。这是拜登与贺锦丽政府的执政致命伤。

经济成长方面,拜登挟着疫情后高度反弹,表现优于特朗普,执政至今年均成长3.2%,总成长为11.8%,远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特朗普执政前3年为2.8%,疫情期间大幅下滑导致在位4年年均成长为1.8%,总成长为7.8%。

这些数字对选举影响极大,两阵营都寻找有利的解释。

不过除非失业率上升或经济走向衰退趋势明显,美国物价与房价下行的可能性极低,选民在投票前很难感受到物价改善。特朗普从8月起拿着牛奶与食物诉求生活恐惧,贺锦丽主打中产阶级减税与房屋补贴。

无疑的在各项民调中,超过7成美国民众将经济与通膨列为投票意向关键因素,导致两阵营都无视财政纪律大开选举支票,舆论无分立场都质疑“钱从哪里来”,但摇摆州关键未决选民最终还是会依据个人生活感受投票。

疫情期间美国引领全球降息救经济,美国经济无需软着落,但房地产与股市未见缩水,一年来的高利息与乌克兰战争进一步推高能源及原物料价格,导致物价连番大幅上扬,美国通膨数字选前虽已控制,但民众日常生活所需支出未见降低。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