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勿为承认统考失自主权/黄桢玉

政府若承认独中统考,无疑可视为对华教的肯定,以及对教育民主化的认同。可是,如果统考被承认意味着要牺牲/典当独中教育自主权,那就必须更慎重。

独中教育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也因为这样的自主权,独中才有很大的空间去尝试各种教育的理念(诸如素质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翻转教学等等)及措施。虽然尝试不一定成功,但也因为有自主权,所以有及时调整和回头的灵活性和空间。



办学自主权的其中一个体现,就是课程和教学的自主。所以,独中可以自编课程,包括学术课程与活动课程。学术课程包括各个学科,马来文是其中一科。

求同存异各放异彩

独中的马来文比较容易,因为它按照第二语文教学的模式来编制,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这个语文。而且编委会有邀请在第一线教学的老师参与,所以这些课程具备现实教学的基础。其他学科的课程编制情况也类似(自主编制、教师参与)。

董总编制课程、售卖的各科课本,来到独中,有的老师还会重编,以更适应个别独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甚至也有独中完全不采用董总的课本,自编教材。



独中教育的现状就是这样,只要大家不违背独中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方针,大家在享有自主权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各放异彩。

可是,如果为了要获得政府承认,必须“让出”课程与教学的主权,例如可能马来文和历史科要采用国家课纲,就只是为了要应付SPM考试,最终结果也仅仅是获得进入本地大学的资格。这样的承认,恐怕是因小失大。

承认统考不急于一时

另外,争取承认统考一事,目前似乎已演化为种族课题,网上投票的结果制造出种族分化的印象。问题已开始失焦,从原本要从教育学术考量的问题掉入马来文主权的捍卫问题。一些独中的孩子恐怕在这个事情上,很容易被激起“仇马来人/马来文”的情绪。这绝对不是我们乐见的。一些马来年轻人在网军的推波助澜下,恐怕也有“仇华”情绪。

所以,我认为争取承认统考的工作不急于一时,而且要确保独中教育的办学自主权不受影响。

如果教育部表明需时研究,就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吧!让他们用智慧实践竞选承诺。与此同时,教育部也要更关注基础教育,特别是华小的马来文课程,不要再继续培养一批又一批害怕马来文、对马来文学习充满挫败感,以致长大后对马来文没有一丁点好感的孩子。

黄桢玉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