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勿为考获A放弃华文/方城

近几年,华文教育可谓处于多事之秋。一边厢大家为华文老师严重不足焦头烂额;另一边厢,我们又为逐年下降的报考华文考生而精神紧绷。

殊不知,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华文考生,未来就不会有新晋的华文老师。所以,鼓励学生报考中文是解决华文师资问题的治本方法。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何学生不爱华文,或者常会因为华文难考获A而选择放弃?

新学年伊始,问班上新认识的一批学生,喜欢华文吗?为何选修华文?要报考华文吗?他们的答案几乎不外乎以下几种: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可有可无;如果可以不考,就不考了,华文很难拿A的。听到这样的答案无数次,还是会难过。

长期下来,又是谁让这些孩子的思维充满功利主义呢?不就是整个大环境和家长老师吗?

学生功利思维有因

仔细想想,多少家庭父母学校老师不是以考试考获多少个A来衡量或归类学生的优劣呢?当孩子其他科目都特优,唯独华文落下了,多少师长不是扼腕叹息呢?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还会不功利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现今父母,大概没有体会到因为掌握了华文的优势,所以常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华文,会讲就好,不必很好,也不必考,以免把分数等级拉下,影响未来升学机会。

长此以往,要这些学生爱中文、考华文也真的不易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会告诉你:我会好好学的,只是不要考而已。这样的话,说得铿锵有力,完全不知道未来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华文课程了。

有人说,华文水准太高,打击了学生的报考兴趣。这一点我也不否认,毕竟我们的课程纲要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在课堂上和学生谈起来是可以声情并茂的,但是考试时的出题方式及评审方式又过于追求“门面”,有些题目根本就不懂该如何作答!这无疑是让学生选择放弃自己的根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把题目简单化,好让人人皆欢喜,恐怕也会让中文灭绝。

故此,当我们一直呼吁家长切勿因为难拿A而放弃读中文之际,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为何现今学生大多没有族群意识,反而充满功利思维?

反应

 

言论

盼独中拨款制度化保障/南洋社论

近年来政府对华文独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而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近日宣布拨款2116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举措。

这不仅是对华文独中奉献精神的认可,也是政府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高度肯定。然而,这一善举也同时引发了有关拨款制度化的讨论,为推动华文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新契机。

此次拨款2116万令吉,每所独中获得32万令吉拨款,而安华更因与日新中学的特殊情感,特别宣布该校额外获得100万令吉援助。这一历史性的宣布,标志着政府对华文独中承认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领导人,安华的行动体现了“以身作则”的精神。他亲自移交拨款,不仅创下大马史上首位亲自主持独中拨款移交仪式的首相纪录,也彰显昌明政府包容与开明的执政理念。这样的举动无疑增强了华文教育群体的信心,同时也展现政府对多源流母语教育的决心。

增强政府与独中互信

回顾近年来的独中拨款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从2019年的1200万令吉,到2020年的1500万令吉,再到2023年的1575万令吉,如今直接跃升至2116万令吉。这一拨款增长的轨迹,体现政府逐渐增强的认可态度。

首相在移交拨款时表示,这笔资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对独中调整课纲、尊重国文等努力的赞扬。这种互动关系反映出政府与华文独中之间的合作与互信正在不断加强。然而,这也引发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让这项善举更加长期和稳定?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在此次拨款仪式后表示,希望政府能将独中年度拨款朝向“更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的确,目前的拨款虽逐年增加,但仍属于“特别拨款”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拨款制度化,不仅能为独中提供更稳定的财政支持,也能进一步凸显政府在促进多源流教育上的公平与透明。

制度化拨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设立独立基金:由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基金,用于支持全国独中发展。这样的基金可以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同时也能增强拨款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明确拨款标准:根据独中学生人数、办学规模、教学成果等因素制定明确的拨款分配标准,确保资金的公平分配。

(三)引入监督机制:建立由政府、华教团体和独中代表共同参与的监督委员会,对拨款使用情况审查和评估。

通过这些措施,拨款制度化不仅能提高政策执行的持续性,也能避免因政治变动而导致的拨款不稳定情况。

再次确认华教的重要

独中作为华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承中华文化,也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双语甚至三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人才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马来西亚的国际竞争力增添筹码。

我们认为,首相安华拨款2116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是再次确认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是迈向多元包容社会的重要一步。

然而,只有通过制度化拨款和政策保障,才能真正显示政府没有边缘化华文教育的诚意,也才能为华文独中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