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勿再消费“承认统考”课题/穗昕

本季国会,教育部高级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博士先后书面答复古来区国会议员张念群和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员邱培栋关于“承认独中统考特委会”(简称“特委会”)研究工作进展,以及教育部是否准备承认独中统考的询问,表示教育部至今没有收到任何来自“承认独中统考特委会”的调研报告;有关特委会职期已经结束,自动解散了,调研工作也多次延长,未能如期提交报告;现阶段教育部依据教育法令和国家教育政策,维持不承认独中统考的决定。

“特委会”恐徒劳无功

“承认独中统考特委会”是希望联盟掌政时期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主导成立,负责收集各方对政府承认独中统考的意见和观点,并协调共识,提交政府参考。

可笑的是,日前马智礼却以“前男友”比喻,撇清与特委会的关系。特委会能否“有名分”地持续运作以完成任务?看来无需赘言。

实质上,华教界有识人士尚且对特委会的成立与功能不寄以厚望;特委会的言行表现,更让人们慨叹其教育专业素质的不足。

譬如说,特委会察觉“现有国家教育系统是失败的”,却又未能提供理论上的充分论证;对于教育政策掣肘独中课程和独中统考的承认,似乎也无法提出“解围”的方案。

再如,特委会负责人建议各政府大学为来自非国家教育体系的学生举办入学考试,认为这是解决承认独中统考问题最具“创意”的方式。殊不知把独中统考文凭升读政府大学的学术价值贬低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准考证”,予人笑柄!

国阵垮台,希盟上台又下野,国盟执政;“承认独中统考”已不是“一里路”之遥,也不是竞选宣言的凿凿承诺。

“国盟”被撤支持却戏剧性复得政权,人们喜见朝野谛签“合作”协议,惟不见民族教育和谐发展之议;看来想在“大马一家”框架下争取政府承认独中统考也是没戏的。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希望彼岸,也可能是“桃花源”幻境;独中统考,民族教育的图腾,不能完全依托于变化莫测的政治现实以寻求承认,更不能沦为政客忽悠民众的政治筹码,备受操纵耍弄!

然而,争取承认统考,何以为继?在笔者看来,独中统考的存在与发展,不能“仰人鼻息”,也不能陶醉满足于“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思进取。

拓宽独中统考在国内外的影响层面和认可信度,关键在于“庄敬自强”。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生存与发展的硬道理。

独中统考47载,以严谨的行政系统和作业程序,获得ISO世界标准认证,但在学术质量上尚有诸多不足与缺憾,有待填补与提升。

守正创新提升质量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带动教育学界对学习评量与考试改革的深刻思考与探索;素养教育的推进,要求学科课程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以引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习评量与考试命题的变革。

国内外“素养导向”考试命题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国内教育文凭考试也已引进“校本评估”模式和“高阶思维命题”策略。

面对国内外考试变革趋势,独中统考似乎应该探索前行。然而,近五年来,大部分学科命题内容与形式体现不出改革创新取向。

最近笔者对独中统考命题质量做了研究,发现2017至2020年间初中和高中华文科多道“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试题,竟抄袭自中国网络题库。

考试命题贵“原创性”,蓄意踩“学术诚信”红线,无异自毁信誉,徒增统考学术含量“硬伤”!

再过几年,独中统考就将迎来开考50周年。期待独中统考主管机构秉承当年华教前辈开创统考的智慧与胆识,整全学术研究,锐意改革,守正创新,提升命题质量,完善考核学生能力素养之效,为扩展国内外学术认可增添底气。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