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小的本质:跨文化教育视角(下篇)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及启示/林国安

教育民主化思潮呼唤人们反思“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探究、总结多元文化教育基础上,提出“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概念,并发布《跨文化教育指南》。

跨文化教育概念是与教育公平、教育民主联系在一起,超越多元文化观,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通过对话交流和对等互动,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产生共享文化表现;在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尊重、理解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批判主流统治文化,反对统一文化,主张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多元共存,建立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当前我国华文小学外有“同质化”危机,校内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相异。

如何对待校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攸关民族教育本质的维护。“跨文化教育”理念或许具有启发意义。

“留根工程”



首先,文化须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承传的“留根工程”。华文教育须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要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而且也倡导理解与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间的差异。“华小不是华人的学校”论和“宏愿学校”概念,显然是放弃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追求。

其次,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部研拟课程标准和编纂教材,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华小课程设计要体现多元社会中多元文化互尊共处的观念,既能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欣赏不同的文化;课堂教学要创造机会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永续发展新契机

其三,学校教育要理解和适应学生的不同文化、行为和学习方式,华小要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跨文化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并被认为是构建多元化和谐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途径。

5·09大选产生“希盟”新政府,61年骤变,开启新格局、新希望,我国政经文教发展将置于新的历史方位。期望“希盟”新政府以“跨文化教育”思维,制订开明公正教育政策,支持支援各民族语文教育事业发展,为华文小学发展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给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反应

 

言论

盼独中拨款制度化保障/南洋社论

近年来政府对华文独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而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近日宣布拨款2116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举措。

这不仅是对华文独中奉献精神的认可,也是政府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高度肯定。然而,这一善举也同时引发了有关拨款制度化的讨论,为推动华文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新契机。

此次拨款2116万令吉,每所独中获得32万令吉拨款,而安华更因与日新中学的特殊情感,特别宣布该校额外获得100万令吉援助。这一历史性的宣布,标志着政府对华文独中承认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领导人,安华的行动体现了“以身作则”的精神。他亲自移交拨款,不仅创下大马史上首位亲自主持独中拨款移交仪式的首相纪录,也彰显昌明政府包容与开明的执政理念。这样的举动无疑增强了华文教育群体的信心,同时也展现政府对多源流母语教育的决心。

增强政府与独中互信

回顾近年来的独中拨款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从2019年的1200万令吉,到2020年的1500万令吉,再到2023年的1575万令吉,如今直接跃升至2116万令吉。这一拨款增长的轨迹,体现政府逐渐增强的认可态度。

首相在移交拨款时表示,这笔资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对独中调整课纲、尊重国文等努力的赞扬。这种互动关系反映出政府与华文独中之间的合作与互信正在不断加强。然而,这也引发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让这项善举更加长期和稳定?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在此次拨款仪式后表示,希望政府能将独中年度拨款朝向“更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的确,目前的拨款虽逐年增加,但仍属于“特别拨款”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拨款制度化,不仅能为独中提供更稳定的财政支持,也能进一步凸显政府在促进多源流教育上的公平与透明。

制度化拨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设立独立基金:由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基金,用于支持全国独中发展。这样的基金可以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同时也能增强拨款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明确拨款标准:根据独中学生人数、办学规模、教学成果等因素制定明确的拨款分配标准,确保资金的公平分配。

(三)引入监督机制:建立由政府、华教团体和独中代表共同参与的监督委员会,对拨款使用情况审查和评估。

通过这些措施,拨款制度化不仅能提高政策执行的持续性,也能避免因政治变动而导致的拨款不稳定情况。

再次确认华教的重要

独中作为华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承中华文化,也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双语甚至三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人才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马来西亚的国际竞争力增添筹码。

我们认为,首相安华拨款2116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是再次确认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是迈向多元包容社会的重要一步。

然而,只有通过制度化拨款和政策保障,才能真正显示政府没有边缘化华文教育的诚意,也才能为华文独中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