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教不能只当伸手牌/萧婉思博士

最近董总、教总和独大三机构和新纪元之间的恩怨又再次浮上台面。两者之间问题再次凸显华教办学以来所面对的一大困境——若没大众的捐献,这些团体和教育机构要怎么存活?

众所周知,我国独中的发展一直都依赖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

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大义氛围中,这种道德绑架大家不会觉得是个问题。但在2024年仍然使用同样的方式办学,难道没人觉得是个大问题吗?

据知,某独中为了凑获足够的建校基金,每位师生要背负2000令吉捐款。

换言之,学生在忙着课业、联课活动、考试和生活之余,还要想办法在时限内达到筹款目标。教职员更不用说。

独中老师本来就是一个人打几份工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面对这类大型筹款,这种工作怎不叫人身心疲惫,意兴阑珊呢?

难道依赖大众的捐款是华教唯一的出路?可是,当遇到出尔反尔的暴发户时,该怎么办?

时代变迁,当年轻一辈对民族大义的道德绑架嗤之以鼻时,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转型了?

设基金获取回报

三机构兴建华教综合大楼用以商业用途,所获得的盈利若不是自肥,有何问题?办教育,难道不需要钱吗?若能做到自给自足,不仰人鼻息,不是很好吗?一直当伸手牌并非长远之计。

华社的老前辈若一直使用上世纪的思维在21世纪行事,恐怕经费问题会是华教一直的梦魇。

与其长期依赖大众捐献,不如拓展新的进路,至少达到半给半足。

美国私立大学的捐赠基金(endowment)便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大学将筹募的捐款通过专业的投资人,进行基金的投资运作,以取回报。这些回报是学校的重要经费支持。

另外,社会企业的概念——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也是个可考量的模式。

华教问题永难解

华社大型组织的理事和董事不乏企业家和商业专才,这些人为何不利用自身专长为华教常年的经费问题提出一套更有效的解决方式,而非得依赖募款不可?是因为办教育牵扯到商业利益,让人觉得不够清高吗?

这个世界做任何好事都需要金钱,但这些钱不会从天而降天,也没有人有义务必须帮你。如何有效且长远地经营才是王道,与其看大财团或富豪的脸色,想个办法自给自足难道不是更好吗?

若华教要健康地永续经营,组织内成员的多元化也是必须的。就像自然环境一样,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对地球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看到那些华团的活动大合照中的理事或董事都是清一色来自同一性别和年龄层的人士,我才了解到为什么华教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反应

 

文教

郭大雄:弃战即彻底失败 承认统考是华教标志斗争

(关丹25日讯)马华英迪拉马哥达区会主席拿督郭大雄指出,承认统考运动是华教运动的标志斗争,放弃此作战目标,等于华教运动已彻底失败而沦为什么也不是。

他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的言论已经被滥用,不断拖延拖累之下,导致承认统考继续沦为政治口号,注定没有突破翻身的机会。

郭大雄前晚在一酒家举办的乙巳年新春收工晚宴后,回应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所发出的“天时地利人和”论调时,这么说。

出席晚宴嘉宾包括马华元老拿督叶运福、马兰区会主席拿督斯里周良、关丹区会主席拿督斯里郑联科、巴耶勿刹区会主席冯运国市议员、北根区会主席陈镇全、英迪拉马哥打区会顾问拿督彭子明、妇女组主席拿督江瑞云、青年团团长李奕翰、副主席杨新煌、田顺发及中委代表陈拔钊等。

“出自《孟子》名言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出现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所向三大因素,掌握先机即刻挥军动武,可掌握军事胜算。”

他指出,套用在争取统考运动的征途上,部长没有说明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没有订立具体时间表,让华社华教,留下疑问多过答案。

“华裔选民挥动洪荒之力,用尽95%的选票支持行动党入朝主政,火箭是团结政府最大政党,中文国际地位及经济魅力如日中天,政府拼命敲打‘团结昌明’治政品牌,这些时局演变是不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

他说,如果具体时局被判定为不符合“天时地理人和”,代表华裔在朝主政的政党,应该具体说明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否则,人民只能广泛推论,是团结政府刻意阻挠,行动党换了位置也换了脑袋,在野时激情激化煽动,在朝珍惜官权俸禄,放弃了华社华教最关切的斗争目标。

他指出,从广大华裔的目光来看,统考运动已经来到“此时不做,什么时候再做?行动党不做,还有谁能做?“,不能以“天时地利人和”敷衍了事。郭大雄认为,如果更细腻解读“天时地利人和”,基本上不能完全套用在承认统考运动,毕竟,在现实情况下,它必定缺欠“人和”,不可能获得友族社会广泛认同,就好象“断肢法”不可能得到非穆斯林普遍支持响应。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