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教200年,从何说起?/林国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董总编辑出版宣传小册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史》,开篇有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从1819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所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开始是以民办教育的姿态出现。当时华人由中国大量移民到马来亚当劳工。



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就在会馆、宗祠、神庙或其它简陋的地方建立私塾,以方言媒介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古籍。”

我国华社、教育学术界一般就以“1819年·五福书院”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起源。今年2019年,恰是华文教育200年,一些华教组织、团体、学校已开始策划系列纪念活动。

“1819年·五福书院”非华教滥觞

关于华教1819年发轫五福书院的说法,已故文史学者郑良树教授是有所置疑的。根据郑教授对五福书院现存碑刻《重修五福书院小引》的考证,五福书院的前身“五福堂”,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崇奉重阳帝君,是座神庙;另从碑刻《五福书院创建千益银会碑记序》和《五福书院创建总坟碑记》的设置年代(分别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得知五福堂更名“五福书院”,并办起私塾,则在清末光绪廿七年(1901)以后;比1819年晚了82年。

资深时事评论员谢诗坚根据“五福堂”文献资料,说明增城客家人郑景贵1841年南来,1891年购置槟城义兴街“五福堂”以为“海山栈”总部,另在隔邻设立“慎之家塾”(慎之是郑景贵的名号)。



郑景贵后于1895年在槟城牛干冬街建立“五福堂”,并署匾“五福书院”,以示“私塾”之意。谢诗坚据此论断“把五福书院看成是最早的华校(1819年)是具有‘误导性’的,也不确实”。

马来西亚华教发轫确实时间地点虽具争议,但华教与中国传统私学或私塾的渊源关系,却是不可置疑的。意即我国华教起源于中式私塾,是可以肯定的。

华教与中国私塾的渊源

中国古代私塾,是“私学”的组成部分,一般开设于家庭、宗庙或乡村内部,为普通民众提供基础教育的民间教育机构,因为“官学”一般只为经过选拔出来的士子提供高层次的教育。中国传统私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呈现繁荣景象,私塾遍布城乡,肩负童蒙教育;形式多样,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或私人捐款设立的义塾等。

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教学内容主要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采用个别教学方法,主要是识字教育、读书背诵。学生年龄不一,学习年限也无划一的规定。

明清时期,大量中国移民南来,自然延续私塾为子女的童蒙教育,却也播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种子。

考察中国移民南来历史,以及我国一些乡团会馆、庙宇成立背景(槟城嘉应会馆成立于1801年;马六甲青云亭建立于1673年,槟城广福宫建立于1800年),当早于1819年者。因此,可以推断,我国私塾的存在,华文教育的滥觞,历史是超过200年的。

我们也可以从英国传教士卢修斯(Lucius)发表于1820 年 1 月和 7 月出版《印中搜闻》(Indo-Chinese Gleaner ,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 1817 年 5 月在马六甲创办的英文季刊)的《马六甲华人定居者的教育状况》(State of Education among the Chinese Settlers in Malacca )一文得到佐证。卢修斯文章中提到:“1815 年以前,马六甲有8 所中文学校,为来自福建的孩子而设,约有150 名学生;另一所有10 名或12 名学生,为来自广东的孩子而设。”据卢修斯对这类中文学校办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描述,其所指即为当时的中式“私塾”。(参见詹杭伦《1815-1820年马六甲华人定居者的教育状况》)

展望华教未来的发展

19 世纪初,欧洲基督教新教欲扩大对恒河以东广泛区域(主要是中国)的传教活动。其时,中国清廷闭关禁教。1815 年,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深入探讨对华传教的主客观条件之后,向伦敦布道会建议“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管辖下而又距离中国不太远的地方”,建立一个有利于对华传教的根据地。当时,马来半岛的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已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政治条件、华人聚居、语言学习环境等都符合建立传教根据地的要求。

伦敦布道会的传教策略之一在于“教育播道”,开办学校教化侨居当地的华人,培养成为传教士,为对华传教进行准备工作,以达到向东半球传播基督教原理和文明的目的。

1818 年 11 月 11 日,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在马六甲设立。英华书院的创办,一方面是为急于打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提供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场所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招收通晓汉文的恒河以东各国人士学习欧洲文学、自然科学和英语。

西方传教士创办书院,是以基督宗教教育为基础与目的的中西之学相揉合的办学模式,它虽然教学中国语言文化文学,但办学目的、性质、形式,学校体制等都与中式私塾有很大区别,自然不能算是华教起源。

2019 年,马来西亚华社纪念华教 200 周年,自然无确凿年份相对应,取其概数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要叩问历史如何定义华教风雷激荡的 200 年;我们要反思 200 年来,华教靠什么走出一条独特道路;我们要自信坚定,瞻望未来 50 年、100 年,华教又怎样续写民族文化的进程。

反应

 

言论

美国政治领袖教育担当/林国安博士

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第47任总统。2024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分别发表政见,包括阐述对教育课题的观点和立场,尽见大国政治领袖的教育担当,以及胜选后美国教育政策的可能走向。

联邦集权与地方分管,向来是美国教育管理制度的矛盾。特朗普主张关闭美国教育部,将教育主导权下放各州政府,以减少联邦政府对教育机构的监督与财政开支。

同时,通过“学校选择计划”,恢复家长教育选择权,以利用公共教育资金,将子女送到公立、私立、特许学校或在家学习。

贺锦丽支持保留教育部

贺锦丽则支持保留教育部,重视联邦政府支持发展公立教育系统的作用;反对公共教育资金用于私立学校,主张将教育资源集中于公立学校,以提升其教育质量。

除了对国家教育管理制度持不同意见,特朗普和贺锦丽在推进美国各阶段教育发展方面,也各有观点。

特别是贺锦丽,注意到减轻家庭幼儿照护负担,赋能学前教育的可及性和经济性,具体包括为家庭提供长达12周的保育有薪假,为有新生儿的家庭提供6000美元的税收减免;扩大Head Start 项目,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学前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贺锦丽支持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促进学校教育内容多样化,吸引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减少学校中的种族和经济隔离问题;反对学校限制种族和性别议题教育的政策。

特朗普则主张在学校推广符合“爱国价值观”的教育,禁止在课堂上教导批判性种族理论、跨性别意识形态和结构性种族主义的内容;支持将基督教价值观重新引入公共教育课程。

为此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特朗普倡议废除教师终身制,推行基于教学绩效的教师薪资制度;并提出设立新的教师认证机构,以确保教师符合“爱国价值观”教育的需求。贺锦丽则认为教师多样性对学生成就至关重要,主张通过教师培训和招聘计划,为少数族裔服务院校提供资金,以培养更多少数族裔教师。

贺锦丽和特朗普都非常重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贺锦丽认为“大学教育是通往中产阶级的主要途径”,致力于推动高校奖助计划、学生贷款减免和实现社区大学免费教育,确保学生能从高等教育中获得价值。

具体包括支持提高助金额,为弱势中学生、大学新生和残疾人士提供资助;支持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就读社区大学;延续推动拜登政府的“有价值的教育储蓄”计划,为大学生减免或宽免大学债务,利惠学生基本生活需求、创业和购房;支持增加对少数族裔服务院校(如传统黑人大学和部落大学)的投资。

不过,特朗普反对大规模学贷减免,仅支持“收入驱动还款”计划,让学生根据个人职业收入和家庭经济调节支付还款。

为增加高等教育办学的可负担性和灵活性,特朗普打算通过“征税、罚款和诉讼”,从大型私立大专的捐赠基金中获取资金,以设立名为“美国学院”的免费线上大学,作为设立传统4年制大学的替代方案。

对于美国大学的营运,特朗普在意的是制订新的认证标准,避免其受左派政治意识形态和异议份子的干预。

蓄意增国际学生门槛

美国是教育大国,难以规避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但是,特朗普“一刀切的移民歧视”,蓄意增加国际学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

他曾于任职总统期间签署“回教徒禁令”,限制来自回教徒占大多数国家的个人入境美国,导致大量国际学生的签证暂停签发。

贺锦丽是反对特朗普“回教徒禁令”的,她赞赏国际留学生对美国的贡献,而拜登政府教育部也恢复推进国际教育。

综上所述,特朗普的教育政见倾向教育管理去中央化,教育内容凸显爱国价值和西方文明传统,恢复家长教育选择权,反对大力投资公共教育。

贺锦丽则倾向通过联邦政府的支持以改善公立教育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的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特朗普宣誓就任总统,雷厉风行签署了近百项行政命令。他的教育政见是否付诸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他可能吸纳贺锦丽的教育观点吗,抑或把它当作拜登政府留下的“垃圾”,一并清除干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