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文教育的挑战与契机/利亮时

我国的华文教育在经历《巴恩报告书》、《拉萨报告书》和《拉曼达立报告书》等的多次教育政策调整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曾经一度被压缩和限制。再历经1969年5月13日的事件,华文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

然而,政府推动国语政策,调整英殖民地留下来的传统英文教育,为华文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契机,再加上华人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让华文教育在1970年代中晚期,逐渐出现复苏的现象。



我国华文教育历经艰苦的经营,最终迎来了曙光,这并不代表前路是康庄大道。走入21世纪的今天,华文教育的前景虽被看好,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包括了陈年的老议题,以及新涌现的课题。

首先就华文小学方面,师资不足问题是否真的已经完全解决,往后是否产生有系统的制度来防止师资缺乏的问题再次产生?经费问题,同样是国民教育的一环,政府经费的挹注是否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这都是华人社会必须共同监督的,我们不能只依靠官爷们的“神来一笔”。

合力将小康推往盛世

独立中学(简称独中)教育方面,政府的支持微乎其微,除了一些州属如槟城州,地方政府会固定拨款支助一些经费外,基本上独中从以前到现在都是要靠自身董事部与华人社会的支持。如今有部分独中是办的十分成功,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然而独中在不久的将来会面对国际学校的竞争。独中必须不断强化本身的质和量,以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也看到董总在这方面给予独中许多增能的培训和治校的建议,这些都对独中未来的发展大有帮助。

目前独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董事与治校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说是一个延续逾一世纪的老问题。双方若能信任与团结,则校的发展可以稳步前进,反之就会把学校推向败亡的悬崖,这是办教育者必须严正看待的问题。



华文教育走过了荆棘满途的前路,迎来是一个小康的局面,如何把小康推往盛世,这都有赖于投入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环球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外在的资源,并结合国内的力量,把华文教育推向国际的水平,而在推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紧记华文教育是本土的华文教育,而非中国或台湾的中文教育,我们在吸取他人养份的同时,能够推陈出新打造具有我国多元文化特色的华文教育,使之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环,这才是成功之道。

(作者为台湾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利亮时教授■政论学者

反应

 

言论

希盟与国阵的议席分配/利亮时教授

柔佛州诚信党日前宣布,该州委会议决在来临柔佛州选上阵12至20个州议席,但诚信党副主席拿督斯里祖基菲里阿末认为,如今讨论席位上阵一事还言之过早。

诚信党此举基本上已让巫统柔州的一些领袖有所不满,另外亦突显两个政治联盟未来的矛盾。

目前虽然离国州选举还有一段时间,但下一届如何协调国州议席,成为两个联盟必须处理的重大议题。

希盟和国阵若在未来分配议席,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考量胜算,并且在半岛的国州议席,能够一举击败国盟。

这是一个理想,因为两个联盟里头的领袖(中央和州级)各自有为本身和派系的利益来思量,根本不可能真的从击败国盟为终极目标作为思考的重点。

不管多少的矛盾和困阻,希盟和国阵的主要领袖,必须从此刻开始部署和协商,以免造成大选将至,各自阵营放话的混乱局面。

两大联盟要如何分配议席呢?如果从各自取得胜利的国州议席来分配,即让目前当选的国州议员,回到自己的选区打卫冕战,这是一种分配的模式。

然而,对国阵三党中的巫统和马华公会来说,如果按照上述的来分配,巫统就无法回到昔日一党独大的局面,沦为二流的政党,而马华更是继续成为“蚊子党”。这对巫统的一些保守派的党领导和党员来说,他们是无法接受的。

考验联盟合作模式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采取协调的方式,就是两大联盟从中央到地方来磋商,这种情形需要中央级领袖进行,而且能够说服基层接受。这种分配方式,可能会出现一些派系无法摆平,而以无党籍身分出来竞选,让整个局面复杂化。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完全无法协商,最终只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如同第十五届大选一般,出现混战局面。这种情况若出现,对国盟最有利,尤其是伊斯兰党,因为在马来选票严重分裂下,伊斯兰党的基层盘就显得稳固,而且获得的支持比巫统和土团党皆来的高。

第十六届大选将考验希盟和国阵的合作模式是否可以延续,如果破局则可能政权会再次更替。安华必须思考未来的布局,继续和国阵合作能否击退国盟,夺回玻璃市、吉打登嘉楼的州政权,并且继续推动有利国家发展的政策。

下届大选才是我国未来走向的关键,并且影响着未来10年的发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