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卫生部412亿拨款够吗?/黄子诚医生

首相兼财长拿督斯里安华公布2024年财政预算案,当中拨款412亿令吉予卫生部,比2023年增加了49亿令吉,让其成为其中一个拨款涨幅最大的部门之一。

卫生部长扎丽哈医生也表示,这将有助于改善国内整体医疗服务。

由于我国医疗体系高度仰赖政府拨款,卫生部在以往的国家支出报告里,往往都是开销最大的部门之一。

人民在政府专科门诊看病,只需要5令吉,就算是住进政府医院普通病房,一个晚上也才3令吉。这还不包括病人从政府药房带回林林总总的药物,还有被高度补贴的手术及其他诊断费用。如此经济的医药费,背后隐藏的,正是政府沉重的财务负担。

虽然拨款日益增加,但随着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慢性疾病越来越普遍,政府在不久的将来,将无法承担持续高涨的国家卫生费用。

现阶段的发展,其实可看出端倪。医疗人员的短长期无法获得填补,病房人满为患但提升工程缓慢,部分药物无法免费提供,已不是两三天的事情。当然,当中问题错综复杂,牵连甚广,要真正解决问题,也不是单靠提升拨款就能了事。

最大化改善现有问题

如果拨款分配得当,卫生部还是有能力最大化改善现有问题,帮助到需要医疗服务的普罗大众。

昌明医疗计划,就是其中一个制造政府、私人诊所及人民多赢的做法。由于政府诊所人满为患,在这项计划下,低收入群体可以免费在指定的私人诊所获得急性门诊治疗。

但现有的1亿令吉拨款,只能惠及慈悯援助金受惠者,如果可以得到提升,就可以扩大到让中等收入,尤其是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居民受惠。

另外,就拿3亿令吉的维修及提升拨款来看,只要把钱花在刀口上,还是能让许多民众,尤其是依靠东马内陆地区诊疗所的原住民受惠。

这些地区的诊疗所,有的还是木板搭建而成,而且年久失修,危害病人及医务人员的安全。但长远来看,政府是需要规划出维修时间表,计划未来5年至10年需要维修的医院及诊疗所。这样以来,在处理拨款也就可以更加有灵活性,也可减低维修费用。

薪水是卫生部的一大支出。然而讽刺的是,由于薪金与私立医院和外国相比严重偏低,多年来已经导致许多医生及护士离开卫生部。

人才流失不利卫生部

医务人员的短缺,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就算有再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无法全面发挥作用。虽然安华在宣布预算案时已经表示正在研究这项问题,但如果动作不够快,人才流失所带来的骨牌效应,甚至可能还会拖垮卫生部,到头来政府将得不偿失。

长远来看,政府的卫生支出,更应该着重在疾病预防。现有的沉重医疗负担,很多都是针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衰竭等的长期治疗。

这些疾病如果在还没发生前可以有效预防,甚至在早期能够及早发现及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减低日后的住院率及药物使用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遗憾的是,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还是没有很给力。

412亿令吉,听起来像是天文数字,但对需要照顾全马人民健康的卫生部,仔细看来,或许还真的是不够。

反应

 

要闻

副揆:卫生部3特委会 合并为国家卫生内阁委员

(布城28日讯)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宣布,隶属卫生部的3个内阁委员会合而为一,成为国家卫生内阁委员会。

他发文告说,他在主持今年首次应对蚊症的内阁委员会议,议决重组这3个委员会,分别是应对蚊症内阁委会、大马国家健康议程(ANMS)内阁委会,以及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特委会。  

“如今,这些委员会统称国家卫生内阁委员会,一年会召开3次会议。”

针对今日的会议,扎希说,卫生部在2024年录得12万2423宗蚊症病例,死亡病例则有117宗,蚊症病例同比下降0.6%,惟死亡病例则增加17.0%。

“在2024年初的病例,每周报超过3000宗,尽管如此,在第29个流行病学周(2024年7月20日)则取得正面的进展,出现呈下降的趋势。

“目前,每周平均降幅相当明显,大约介于1200至1500宗,且低于5年来的中位水平。”

他说,截至今年第4个流行病学周(2025年1月25日),蚊症的累积病例高达5537宗,死亡病例报3宗,去年同时期则是1万4458宗,亡例则有9宗。

“这方面的下降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包括各个部门、各局机构、私人界、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大众,大家齐心协力,确保环境始终保持不成为黑斑蚊的温床。”

为了加强蚊症管控与防范的举措,他说,各政府部门机构必须强化现有的倡议,并根据实际情况透过“全国协同”的举措制定新倡议。

另外,上述会议也议决,强化州政府、公共领域与私人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以帮助MyCHAMPION志愿队实施预防和控制蚊症的活动,特别是在资金来源、人力资源和相关设备。

“此外,会议也要求继续进行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黑斑蚊的工作,每年新增10个地点,并在扩大至其他州属。

“目前只有8个州属实施这项计划,分别是雪兰莪、吉隆坡与布城联邦直辖区、槟城、吉兰丹、马六甲、柔佛、彭亨和森美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