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反对林苍祐华小被易名/谢诗坚

《南洋商报》在12月19日的社论以“华小易名之省思”为题,批评了有3所华小的名字被改掉原来建议的名称,即敦翁毓麟华小、郭鹤尧华小及敦林苍祐华小;尤其是林苍祐华小变成Ecoworld华小,据称理由是这所学校是由这个发展公司兴建的,因此要求置放其公司名字。

我暂时不提敦翁毓麟华小及郭鹤尧华小,而单就林苍祐华小的易名风波,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有应槟岛西南区9所华小的委托,希望我们成立一个工委会,协助在西南区建立一所国民型华文中学,他们的理由是9所小学分配市区内的三几间中学,实在是僧多粥少,因而他们认为与其每年争名额,不如让政府俯顺民意成立工委会。

当年在许平城(前州议员)穿针引线下,要求韩中负起责任促成一所新华校的设立。于是我们筹备由丹斯里陈国平任主席,而我担任总秘书,所有9间西南区华小的董事长也列为副主席。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西南区开展。因为我们有建议兴建中的国民型中学,应命名为“敦林苍祐中学”。为了这个命名的问题,我们特别安排拜会林苍祐,向他表明我们是有所为而来,需要借用他的名字推动一所国民型中学在西南区落脚。

林苍祐当年给我们的答复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说:“你们用林苍祐的名字命名国民型中学,应该不会成功。”他指出若找华人为名,估计不大乐观,因为教育局方面会有些意见。

林苍祐功绩有目共睹

我们不同意他的回答,而是进一步说,林苍祐功名盖世,政绩有目共睹,以林苍祐而不是别人的名字来命名,应符合政府及当政者的标准。

林苍祐不以为然。他说:“你们可以选用一个马来名家之名,而不是以华人命名,这样通过就会比较方便。” 在没有接受林苍祐的建议后,我们将收集的详细且完整的资料呈给教育部长(当时是拿督斯里纳吉)。

刚好在那一年(1998年),我们在教育部提呈了两份报告,一份是要成立韩江学院;另一个则是要成立西南区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

当我们对这两件大事抱有希望时,却只传来第一件好事,允许建立韩江学院;而建议中的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因涉及复杂的程序,需要从长计议。

用华人名字或受阻

时间一晃又是过了四五年,韩江学院已在快速成立和成长起来,而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尚无下文,真的应验了林苍祐当年的推测,使用华人名字不大恰当,也可能面对阻力。

后来我们也不得不压下国民型中学申请,而刚巧恒毅中学也在物色西南区地点,赶建一间分校。就这样,恒毅中学较我们所策划的国民型中学快了一步。反正都是为华校而建校,也就没引起任何争论。

话说回来,我们的工委会是全心全意投入建国民型中学,而且我们也很有信心,有了林苍祐在背后支持,不愁不成功。事实印证了恒毅走在前头,林苍祐中学又好像被节外生枝?

事实上,以林苍祐对槟州发展和对国家的功绩,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伟人,他拉动马华的热情,而华人踊跃登记成为公民;他不遗余力地促成林连玉与马华合作,且试图改变华人的命运。

不论林苍祐是否离开马华,也不论他后期是否合办民政党,这都无损他个人的形象,他的功绩是改变槟城人民的命运,发展槟岛成为东方的硅谷。这一高成就,使到今日的槟城成为远近知名的东方花园。

因此,我说200年的槟城开埠史只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扑灭鼠疫的伍连德医生;另一个是改变槟城命运的林苍祐。因为有了他们,槟城才闪闪发亮。

南洋的社论也提到民族伟人是不能轻易被抹杀,也是华人文化根基的传承。

据我们了解,当发展商献地给政府建教育之用,就由教育部按需求提出复名,而不是以捐地人的意愿为依附。因此,我们还是认为参与执政的行动党,应该仗义执言,为了文化的传承,在位的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应

 

言论

一对难兄难弟/谢诗坚博士

今天,两个曾经雄霸一方的华基政党——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已经迷失在政治十字路口。

民政党自从2008年输掉槟州政权后,再于2013年及2018年的大选中一无所获,成了没有国会议员的政党。

在当时变化多端的政局中,民政党做出了它的选择,那就是脱离国阵,然而,它敲错了门投错胎,一头栽进国盟怀抱。

这一决定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民政没有本钱向国盟讨价还价,也不能借慕尤丁的匡助,起死回生。

民政党算是自取其辱,不但土团党保不了它,当前国盟实际的主导者——伊斯兰党也无心拉它一把,干脆把它当成一个不起眼的政党。

民政两头不到岸

这样一来,民政党已迷失了方向。离开国盟是死路一条,自力更生,更是找不到再生的机会。民政的失策变成两头不到岸。

再者,行动党更不会放民政一马,让它有机会再探出头来。

另一方面,最可怜的是曾经是一大党的马华,风光了几十年,到头来变得几乎一无所有。

就马华来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华基政党,在1949年成立后,曾是华社的代表,但经过一连串的考验,不但后劲不继,而且一届不如一届,从拥有至少31名国会议员的政党,到如今只剩下2名国会议员,没有入阁。

今天,我们同样看到马华宁可生存在国阵之间,但明知行动党不会让步,马华又期望什么奇迹出现呢?

如果大选来临,马华依然故我,仍然是分到一到两席,那这个政党的存在就比较有问题了。

我们感到纳闷的是,马华认为除非巫统离开国阵,否则马华不会离开国阵。在巫统拥有6名部长,魏家祥又如何促成巫统与马华共进退?

现在看来,马华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被困死在国阵中。当别人在飞黄腾达时,它却在一旁哭泣。其二是不妨选用七十年代林建寿的招数,敢敢豁出去,来一个鱼死网破,或与民政连成一气,做最后的斗争,看看能否翻身?否则马华和民政拿什么来翻身?

虽然马华和民政是两个不同的政党,但它们的命运已被绑在一起,成了难兄难弟。如今要改变命运,也就只能靠自己。政治的残酷就是这样。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