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变脸大师/黄金靓

要看四川变脸绝活,不用去中国,一场大选让你看个够。

自5·09换了政府后,什么都改变了,站在新闻前线的媒体最先看到的是许多人的嘴脸,一夜之间像换了副灵魂似的,速度之快真是“吓死宝宝了”。



我国从未换过中央政府,绝大部分人皆没有想过会有改朝换代的一天,包括很多现在已当家的希盟国州议员,以为会当一辈子的反对党;另一边厢的,也认为自己会当一辈子的执政党。

于是乎,社会上某些惯于向权力靠拢的社团领袖,久而久之也养出一副高姿态,尤其是对待当时还是反对党的希盟国州议员,切割得很清楚,打压得很公开。

从5月10日那天开始,精彩的“四川变脸”特技不断上演,那些“封杀”过希盟国州议员的所谓社会贤达,曾经的傲慢与偏见,突然变得热情如火,认亲认戚套关系通通来。

别说是曾经被欺负到很惨的希盟议员,作为媒体的我们也都看在眼里,这些嬉皮笑脸的家伙或许可以催眠自己是喝了孟婆汤突然失忆,相信被亏待过的、被羞辱过的,难以忘记。



私下询问某希盟议员,如何对待这些围绕在身边的“四川变脸大师”,他搞笑地点评这些人说,也许他们纳粹“宝宝支持希盟,只是宝宝不说”。

反应

 

优生活

愿您立春快乐 小师父“变脸”传承

报道|余佩妮

摄影|姚春显/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变脸艺术在马来西亚悄然崛起,越来越多变脸师在大马的舞台展现这项古老又神秘的技艺。其中,小朋友的加入令人惊喜,稚嫩可爱的表演,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一份活力。《南洋商报》特别采访一对变脸师徒,听听他们讲述如何用热忱与初心守护这门源自中国的文化瑰宝,并在大马的土地上薪火相传。

曾经,在马来西亚的魔术表演风靡一时;然而,随着潮流变迁,魔术热潮逐渐褪去,由神秘而古老的变脸技术悄然登上大马舞台。

约20年前,大马魔术师开始从中国引入变脸技术,认为它与魔术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变脸和魔术同是表演,同样需要技巧及带给观众惊喜,不同的是,变脸更多了一份艺术深度与传统底蕴。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志汕从一名魔术店的普通员工,转型成为一名变脸师;从初学者到如今在舞台上收放自如,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这门技艺的敬意与热爱。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所学传承给了下一代,并成功培养了一位年仅12岁的小小变脸师何俊文。

“对我来说,变脸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黄志汕从零开始学习变脸,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坚持,他甚至专程飞往中国吉林进修,以习得更正宗变脸技艺,并将所学带回马来西亚。

年纪虽小毅力强

而作为他的徒弟,12岁何俊文的学习过程也充满挑战。虽然年纪小,但表现出非凡毅力。

当被问起为什么想学变脸,何俊文的回答很简单,“之前在学校看到我的魔术教练变脸,就很想学。”

这个小小的契机,让当时还是小学六年级的何俊文走上学习变脸的艺术之路;他回忆道,自己是学校魔术才艺班的成员,而他的魔术老师在运动会表演中展现了令他惊艳的变脸技艺。

“那时候,魔术老师没有透露身分,后来在班上才告诉我们他就是那位表演变脸的人。”

看着老师精湛的技艺,何俊文心中埋下了学习变脸的种子。

不过,调皮的何俊文却对着妈妈薜淑菁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是不会学那个变脸的,因为收费很贵”,其实他非常想学,却以反向思维来询问妈妈,以此来看妈妈的反应。

了解何俊文的妈妈当然知道儿子的小心思,妈妈对于高昂学费感到犹豫不决,但终究还是因为爱儿心切,四处打听适合的变脸老师和课程。幸运的是,通过朋友介绍,妈妈找到了黄志汕,这才开启了何俊文的变脸之旅。

最难部分“回脸”

“开始时很难,动作都不熟练,连基本功都练不好。”这位小小变脸师坦言,但他在师父的指导下不断进步,终于能够在舞台上自信地展现这门神奇的技艺。

何俊文从2022年10月正式开始学习变脸,他回忆起那段学习历程时坦言,最难的部分是“回脸”,就是在露出真脸之后,再把脸变回面谱。

他腼腆的补充说“十次有八次不灵”;所谓的“回脸失败”,可能是面谱卡住或无法顺利完成动作,但这位小少年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坚持练习,“有时候觉得很难,有时候又觉得还好。”

师父黄志汕在旁宠溺地笑道,“他(何俊文)其实是心情影响了表现,有时候是耐性的问题。”

可爱的何子俊直言自己懒惰,要设置表演服很久,就觉得设置衣服和面谱的部分很难;刚开始学习时,何俊文需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穿戴表演服与脸谱,如今已经能在半小时内搞定。不过,师父黄志汕在10分钟就完成,何俊文小弟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喜欢独自站舞台

对一名小学生来说,长时间学习原是很沉闷和难以持续的事,但对何俊文来说,这不仅不沉闷,还觉得很好玩,也不辛苦;短短几个月内,他已经登台公开表演六次,每次都能引来观众的掌声。

他最喜欢的表演环节是“贵宾互动脸”;他说,“当贵宾触碰我的脸,我瞬间变脸时,看到对方惊喜的表情,我心里也很开心。”

这种舞台上的成就感,何俊文以前只在二十四节令鼓表演时感受过,但相比团体表演,他更享受一个人独立完成表演的喜悦。“我喜欢一个人站在台上,因为变脸很特别。”

平衡学业与兴趣

变脸是何俊文的课外活动之一,他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学习魔术、学校规定课外活动、奥数、二十四节令鼓和少年军,但他依然可以平衡学业与兴趣。

他的小妙招就是“用玩游戏的时间来练习变脸,每个星期练四五次,每次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妈妈薜淑菁笑着补充指儿子其实就是拿本来玩游戏的时间去练习,根本没影响学业。

学习变脸后,他的自信也有所提升;“学习变脸让我更容易面对人群,虽然我以前就不害怕站在人前,但现在更有自信了。”

从最初因为好奇心萌生学习念头,到如今成为小小变脸师,何俊文的成长有目共睹。这不仅是一门技艺的学习,也是一段让他自信、专注与坚持的成长之旅。他说:“我觉得自己不再半途而废,学习变脸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完成一些看似困难的事情。”

让变脸文化扎根大马

对于黄志汕和何俊文这对师徒来说,学习变脸不仅仅是技术的磨练,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他们从变脸中学到了坚持与耐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来自中国的艺术瑰宝。

“传承是最重要的。”黄志汕说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变脸艺术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继续发光发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透过这项技艺感受到文化的深厚与表演的纯粹追求。

学变脸受欢迎

何俊文曾经在班上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时光,他坦言“以前班上会有几个人是讨厌我的。”

自从学习了变脸艺术并在学校进行表演后,他发现自己的处境逐渐发生了变化。“后来我学了变脸之后,就比较受欢迎了。甚至还有人崇拜我。”

不仅班上的同学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连别班的同学也会主动过来找他玩。他从曾经的“被忽视”到逐渐成为学校的“明星人物”。当被问及是否因此感到骄傲时,他淡淡地笑了笑:“学会谦虚。”

“我觉得自己现在有很多朋友了,但其实我好像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尽管变脸让他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但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我觉得自己只是没有再半途而废。这让我更有信心去完成一件事。”

农历新年邀约多

从被误解到在掌声中被认可,何俊文用学习变脸的坚持和热忱,证明了自己的潜力与改变。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周围的人,不管经历怎样的起点,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何俊文并不是马来西亚最小的变脸表演者,还有六岁、八岁的小朋友在学变脸,只是他们很少站上舞台。可能是因为市场没有需求,或者孩子们年纪小,不敢公开表演。”

黄志汕曾见过比何俊文更小的表演者,但他坦言,变脸艺术虽逐渐被更多孩子学习,却依然面临传承的挑战。

“许多孩子只是为了才艺比赛而学习几天,并未深入钻研;另一方面,变脸在马来西亚的表演市场仍以农历新年期间为主,平时的需求较少。”

黄志汕从变魔术到变脸

黄志汕的艺术旅程始于魔术,他17岁考完大马教育文凭后,18岁到吉隆坡发展,从事销售工作,后来进入一家魔术店,开始接触魔术。

“那是2005年,马来西亚当时流行魔术,变脸还很少见,全马只有两位女性变脸师。”

当年,黄志汕的魔术店老板邀请一位中国变脸师来教授员工这项艺术,黄志汕因此被迫学习3天变脸。

“3天当然学不完,但这让我打开了兴趣之门。”他通过自学摸索,掌握了更多变脸技巧。

帮助学生克服情绪

随着网络销售的普及,魔术店逐渐没落,28岁时,黄志汕转向兼职表演变脸,同时在各类公司全职工作;早期的演出机会很少,黄志汕几乎接下所有能表演的工作。

何俊文是黄志汕培养的首位正式登台表演的学生。他回忆道,教导何俊文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要“哄小孩”。“小孩学得很快,但情绪容易波动。尤其是刚开始戴面具时,他们不习惯,觉得自己做不好就会发脾气。”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情绪,黄志汕耐心指导,并拍摄学习过程,观察问题所在。他详细规划教学内容,从拉筋、基本手法到舞台步法,逐步让学生掌握变脸表演的完整流程。“学步法是核心,每张脸的变换都有一个特定的步法,整套表演环环相扣,最后再学回脸,这是最难的一部分。”

土著也爱学变脸

在黄志汕看来,变脸艺术并没有种族限制。“我见过土著表演者学习变脸,尽管他们的皮肤较黝黑,但他们一样可以学得很好。这证明了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并传承这门艺术。”

他强调,变脸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于兴趣和推广,虽然马来西亚的变脸艺术越来越普及,但黄志汕认为,变脸艺术在马来西亚与中国相比,基本功的训练有所不足。

“中国的变脸注重技术和艺术结合,而我们这里有时会简化学习过程。”

对于未来的变脸学员,他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放弃,不仅仅是为了比赛而学习,而是要发自内心热爱这门艺术。

“变脸的核心精神在于传承和观赏性,你要把它当成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项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黄志汕的目标不仅是传承,更是让更多人欣赏变脸艺术的独特魅力。他坚信,变脸艺术会在传承中不断进化,为更多观众带来惊喜与感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