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台政策主打维持现状/谢诗坚博士

不论台湾总统选举(1月13日投票)的结果如何,都不是大陆至为关心的大事,中国所关心的只有一个议题,那就是台湾绝不可谋求独立,它只能沉默或不沉默地认定台湾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才不会祸起萧墙,否则难保不会引发动乱或战乱。

由于这样,我们不能单纯地评析大选结果,也不能以为选举可能改变一切,这不现实,也无法来个改头换面。

法理上无独立条件

台湾与中国大陆原是系出一统的,在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起,它就是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前半生叫“中华民国”(直至1949年),后半生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直到今天)。因此前者在法理上已找不到“独立”的条件。

二战后,有三大历史事件改变了台湾的地缘政治和巩固了中国的政治地位:

(一)发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这是指在1947年2月28日在台北市发生缉私组官员没收民妇售卖的私烟,结果引发暴动。在国民党镇压下,终被压下,但民众的怒火已被燃烧起来。

(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也因之退出联合国。翌年,美国尼克逊总统访华,极力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克制苏联,而不得不牺牲台湾。

(三)1979年12月10日,台湾高雄发生由党外势力与国民党较量的“美丽岛事件”,起因是美丽岛杂志社鼓吹大示威游行,酿成冲突与流血悲剧。

因为这件事,1986年民进党成立了,并打出台独宣言,激怒了中国政府对台湾的“自我定策”。虽然如此,台湾依然在1996年推行总统选举,由国民党的李登辉胜出。

但在2000年的选举,却换成民进党的陈水扁当家,而在2008年的选举才回到国民党的马英九手上。不料在2016年时,又是民进党的蔡英文插旗。

赖萧配民调领先

这种政党轮替制被台湾政党形容为民主与人权的大胜利,也因之本届的台湾总统选举又是以此为主题。就民调而言,今天3个参选的政党中,势力最强的是民进党,下来才是国民党,而民众党殿后。

根据非正式的民调显示: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分别是民进党的赖萧配32.4%、国民党的侯康配28.2% 及民众党的柯盈配22%。换句话说,赖萧领先侯康4.2%。

TVBS的民调显示,赖萧配33%、侯康配30% 及柯盈配22%。

《联合报》的民调则是赖萧配32%、侯康配27% 及柯盈配21%。

还有ETtoday民调称赖萧配38.9%、侯康配35.8% 及柯盈配22.4%。

如果民调没有太过离谱,赖萧当选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过早下定论,因为他们对大陆的政策也足以左右选情。

比如赖清德的两岸政策是:国防要加强、两岸维持现状,间中虽减低他的“台独”形象,但他强调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决定台湾的未来。

侯赵的两岸政策是:接受合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但反对“一国两制”下的“九二共识”,也主张维持现状,带领台湾重回和平稳定,因而反对台独,但同时反对一国两制,认定要加强台湾的防卫能力。更为坦率的是,赵少康主张经济靠中国,国防靠美国,左右逢源。

柯盈配的两岸政策是:强调台湾自主,两岸和平,确保台湾人保有现有的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

从上分析,3党的候选人对大陆政策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只是强调“维持现状”,并不断宣扬民主与人权为主题;而中国也只能以统一和主权遥遥对峙,正是南辕北辙。就此而言,见证两岸统一,仍然遥遥无期。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