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各族须有更深入思维交流/陈钊伦

最近有机会与三大种族的商会领导交谈,获益匪浅,颇有感触。

同一课题,不同种族尽管发表意见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答案却是大同小异。从各抒已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种族的谈话与沟通方式。



马来会长侃侃而谈,用词谴字非常华丽,方向很大,让人感觉拥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做一个访谈,就如在听一场演讲会。

印度会长找来顾问一起受访,边听边谈,听得比讲得多,回应用词趋向保守,更多是平铺直叙,这是一场很平淡,很“官腔”的访问。

华人会长则比较务实,以终为始,先有计划,再按部就班进行,一步一脚印;基本上,做的东西,比说的话还多。

在马来西亚,我们常说三大种族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与母语教育等,但往往忽略了不同种族的思维逻辑不同,因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这让我想起电影《中国合伙人》剧中,“海归”的孟晓骏对擅长于美式口语的“愤青”王阳说,他的口语最好,不是因为表达能力好,而是因为拥有美国人的思维逻辑,这才是口语的核心。



王阳较后在课堂上也举例美国人到你家做客,当他踏入家门,美国人不会好像中国人般客气说:welcome(欢迎),而会直接说:come in(进来吧)。

尊重勿只是表面功夫

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是中国人要考好托福的关键。换做在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与国家,所谓的互相尊重不应只是流于表面功夫,种族间必须要有更深入思维交流。因为就算精通三语,若仍以本身是思维逻辑出发,我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友族所要传达的讯息。

这也是为何当我们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听友族的言论,总是不是滋味;同样的,当友族以他们的思维逻辑阅读我们的文章,尤其是经过多一手翻译的文章,随时会被断章取义,先入为主地将之与种族宗教挂钩。

国家独立至今60年,各族都了解彼此间的风俗民情,也能互相体谅彼此宗教信仰的忌讳;但来到了解彼此的思维逻辑这一块,略显不足。

这也使到很容易出现说者无意,听着有心的情况,言谈间常会不经意冒犯彼此,继而大动肝火。

所谓六十而耳顺,60岁的马来西亚要处理好国民团结这一块,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各种族之间,不只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更也听清楚和理解彼此的话,才能真正达到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种族交融境界。

反应

 

言论

汶砂经济特区有潜力?/利亮时教授

近日美里国会议员赵俊文与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兼区域策略研究所(CROSS)主席李健聪联合撰文提出这一经济特区概念,并指出汶砂经济特区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

两位议员的建议是将瓜拉峇南(砂拉越美里)-瓜拉马来奕(汶莱)走廊(俗称“KB”)打造为充满活力的工业、创新及永续发展中心。

他们表示,汶莱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包括深水码头、现代化国际机场和拟议的跨婆罗洲铁路。美里方面2022年人口增至超过35万人,加上汶莱的44万居民,这个跨境地区其未来发展可期。

还有则是提到汶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万3431美元,显示该国的资本储备和高质量人力资源;高级学位持有者的劳动参与率为80%。

两位议员的数据很正确,理念也很好,他们主要希望通过合作,推动砂拉越的经济发展。他们亦提出汶莱的优势,并且合作是可以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数字服务和专业研发。

对此,笔者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只有不到80万的人口量,似乎无法让这个特区具备足够的人力的供给。

再来提到汶莱的优势和拥有高质量人力,在数据上是没有错,但实际情形呢?

画饼难充饥

汶莱的工作人口超过半数都是在公务体系任职,他们是否愿意离开公务体系?还有,所谓的高学历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看他们是哪方面的专业,如果大部分是非理工或科技类,如何投入高科技业呢?

另外,汶莱的石油工业,请问是掌握在谁的手上?

从人力资源来看,砂邦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科技的专业人才?砂邦不少人才都在新加坡就业,特区的成立能否吸引他们回流是关键。

特区的宏图大业,如果只是提出一些数据就认为可以成事,似乎太轻忽或没有详加了解整个砂沙汶的整体情况。发展高科技业,拥有土地是无法吸引投资者进入,因为人才方是最主要的关键,如果砂汶都不具备又如何发展呢?

再者是交通问题,汶莱的国际机场能否具备国际功能?汶莱机场是国际机场,但每日的航班并不多,空桥应该不会超过15个,其国际机场的功能性有多大?这是笔者存疑的,因为笔者曾多次到汶莱,发现其机场的繁忙度尚不如我国槟城的国际机场。

还有最后一个关键,汶莱苏丹是否支持此建议,这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画饼无法充饥,建议必须更详尽分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