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告老师,好吗?/方城

最近,在教育界引起骚动的新闻,大概就是3位学生因为告老师旷工没有进班上课,导致他们“无法面对考试的损失”案件胜诉。

这3位学生经历年多诉讼,成功获得每人5万令吉赔偿。大家都为她们的胜诉表达恭贺,觉得这是给老师们的一个警钟,教书育人应该要“鞠躬尽瘁”,虽不至于要“死而后已” ,但至少不可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

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现在的学生更狂妄自大,更不易调教了,因为老师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会以老师没有“做到学生要的指标”而遭到提控。

如今师资荒问题几可燎原了,加上这样的破例个案,我真的不晓得有多少老师还愿意坚持育人。

专业人士须有“德”

我们常说:每一个专业人士,都必须要有“德”。老师要有师德,就如医生得有医德一样。医生给病人治病,因疏忽造成人命伤亡,固然要追究责任;但老师在校罔顾学生学习的权利,我想真的还不至于要告到法庭去,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的角色就只是“引导者”而已。

法庭宣判的时候,那3个学生不是好好地在学院上课吗?老师没有给予指导,不是让她们学会自学、自立吗?这样一说,我们不是反倒要感激那个不上课的老师了吗?

我们常说: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我相信:老天会让你遇见一些你觉得痛苦悲惨的事,其实都是来成就你,让你成为更好的人的。

孟子不是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吗?

坐等不如求生求存

遇到这样的事,固然是要解决的。学校内部、县教育局、州教育局、乃至于教育部,都可先采取行动,实不必一下就跳到由司法来干预解决的。如果这3个学生有上中文课,大概就会明白,那个老师不进班,其实就是给她们的一个考验、一个让她们成长的机会!

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除了叹倒霉以外,学生也会知道这个世界就是有所谓白领薪资的败类。学生可以因此求出路,找其他老师帮忙,而不是在原地坐等老师出现,等他指导而已!这是学生该学会的求生求存的方式。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也是好事啊。

此外,学生去告老师,我认为那绝对不会是个别学生的主意,背后一定有人给她们撑腰的。这个人的存心为何?真的只是为了惩戒老师,还是为了获得金钱的赔偿?这是不是会让其他目睹的学生变得更势利了呢?

00后的孩子本来就不易教,要他们学会从容面对困境、自强自律已非常困难。此番又让他们看到这样的个案,恐怕会更蛮横跋扈了吧?

看见那3位学生胜诉后洋洋得意的样子,我突然担心未来的老师及学生的相处模式,是不是变得更势利,更勾心斗角了呢?

如此一来,那个曾经让我们留恋的青葱校园及单纯学生,恐怕也将不复存在了!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