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四民异业而同道/刘勇瑜

中国明代大儒阳明子有句名言:“四民异业而同道”。

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其实背后也有各行各业的涵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不分职位贵贱,都能“得道”,道是《大学》明明德的道,是凭在日常生活中的修炼而获得。

明代时期人口大增,官位僧多粥少。要做官,大略唯有两条大路可走,一是自层层又重重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不然就是跟朝廷买官。

科场失意者绝佳鸡汤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一生中考了多次科举,却屡屡落空。像《儒林外史》内的范进那样老来中举,算是很幸运了。有者考了几次不行,或因不愿再蹉跎岁月,或因生计原因,最终投入其他行业。

阳明子的那句名言,听进科场失意者心中,备感安慰,是绝佳的鸡汤。

阳明子的徒子徒孙更是在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中有些更逐渐演变成民间新兴的宗教。

现代社会所流行的价值观,相信大家也有所认知与体会。

有人问我,业余时间为何要写书,为何不用在投资的研究上,为何不接软件项目开办软件公司,可以赚更多。

这里头的思维,对你我而言,岂会陌生?这种思维,对吗?错吗?我倒是认为,银行户头多一个零,选择就更多一点,所吃所喝所买所用,更美味更可口更美观更优良,那种感觉是很实在的。而且很奇怪的,随着金钱上的无忧,对艺术美感也有所要求了。

这就是目前我们所活在的社会。或许在古代物质丰盛经济发达的朝代,也出现过相似的情况,我没有读遍朝代史,没法去印证。

以收入论职业有问题

不过,有些人爱以罗马帝国为饱暖思淫欲的例子,引用各种淫乱行径的记录说明,为何罗马后来“理所当然”的衰败了。可我从来不认为国家的衰败是如此简单直接,衰弱理应是由多个远因,再加上多个近因所导致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若人人皆晓得“四民异业而同道”的道理,加上减少宣扬诸如富人成功录、名言之类的价值观,就不会有送餐员被轻易被用作“低贱、辛苦”的例子,更不会听到“不要瞧不起从事某某行业的人哦,他们的收入随时比你这位白领还要高!”

这种以收入高低论职业,明显很有问题的话。

职业的意义在于令我们既能“自我实现”,又能“兼顾营生”。

送餐员准时领取食物,整齐的放入箱子,安稳的骑车,完整无缺的送到点餐人手上,风雨无阻。这种敬业精神,是自己对自己要求的实现,足以为自己带来工作满足感而自豪,长期做下去身心肯定会起大变化。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财务自由不再是梦想/林烈緻

最近和友人聊起新的一年有哪些财务目标,大家都聊得气势蓬勃之际,其中一位朋友说出了自己想在新的一年里开始创造每个月数千马币的被动收入来应付日常开销,从而达到财务自由。

每个月的被动收入目标看似合情合理,但背后所需的投资金额,却让他顿时恍然大悟,甚至觉得自己的被动收入目标遥不可及!

对于许多投资小白来说,财务自由是美好的愿景,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往往模糊不清。

创造被动收入是一条实现财务自由的途径,但要达成理想中的目标,背后的准备工夫则不能马虎。被动收入的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结合科学的投资策略、理性的资金管理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

明确财务目标:从理想到具体

许多人都想为自己设定被动收入的目标,但不知道要如何达成。其实我们能从一个简单的公式入手,以每个月2000马币的被动收入为例:计算出创造被动收入所需的启动资金:

所需资金总额 = 每年被动收入 ÷ 年回报率

案例计算:

目标:每月2000马币被动收入,预计年回报率为5.5%作为案例基础。

每年被动收入 = 2000马币 × 12 = 24,000马币

所需资金总额 = 24,000 ÷ 0.055 = 436,363马币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甚至望而却步。但这却是重要的第一步,帮助投资者了解财务自由的资金需求。看似简单的计算公式,投资者也应该意识到以下重要的几点:

回报率的选取: 5.5%是一个较为保守的回报率,适用于成熟市场(如美股或马股)中优质蓝筹股的股息率。对于更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参考8%-10%的预期回报率,但同时需承受更大的市场波动。

此外,投资者也必须在长期规划中需考量通胀的侵蚀。例如,在3%的年通胀率下,10年后实际购买力可能减少26%。这要求目标金额适当提高,或投资组合具备抗通胀特性,如持有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或通胀挂钩债券。

从目标到行动:如何累积初始资金

实现财务目标并不意味着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以下是几种累积初始资金的方法:

1. 储蓄优先:构建资本的第一步

·储蓄率设定: 建议将收入的20%-30%存入一个独立账户,专门用于投资资金的累积。

·预算管理: 减少非必要开销,例如娱乐、奢侈品等,提高储蓄率。

2. 资本增长:投资积累财富

在累积资金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优先注重资本增长,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资产规模:

·股票投资: 选择高成长性股票或ETF,利用市场上涨的长期趋势积累资本。

·定期投资: 通过“定投” 平滑部分的市场波动,利用复利效应放大收益。

3. 增加收入来源

·职业提升: 通过技能学习和职业发展增加工资收入。

·副业: 例如自由职业或在线项目,利用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额外收入。

动态调整策略:从资本增长到股息收入

财务自由是一个动态过程,就好比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一样的优先考量事项。其策略也需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

1. 资本增长优先阶段(*约20-35岁)

投资者可优先考虑投资高成长性资产,例如中小盘股、科技股或国际市场ETF(如纳斯达克100 ETF)。使用“增长价值比”(PEG Ratio)或其他增长型估值法挑选成长股,同时确保资产配置中分散行业和地理风险。

2. 平衡阶段(*约35-50岁)

进入平衡阶段可逐步增加股息型资产的配置,如高股息蓝筹股和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开始创造部分被动收入。关注“股息覆盖率”和“债务比率”,筛选财务健康且现金流稳定的公司。

3. 现金流优先阶段(*约50岁及以上)

高度依赖股息收入的阶段以策划步入退休生活,并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投资者可通过“股息再投资计划”(DRIP)在退休前进一步积累资本;转向债券ETF和国债等低波动性资产。

备注:*以上年龄范围只供大略参考,实际年龄该依据个人需求调整。

通过合理设定目标、有效累积资本并动态调整投资策略,财务自由可以逐步实现:

从目标开始: 理性计算需要的资金总额,明确财务自由的门槛。

优化资本积累: 利用储蓄、投资增长和额外收入多渠道快速累积本金。

策略动态调整: 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调整资本增长与股息收入的比重。

财务自由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通过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现实。

无论你的目标是每月2000马币的被动收入,还是更高的财务成就,只要遵循清晰的规划并采取持续的行动,每个投资者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