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因“恐惧”故“极端”/骆志辉

人类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恐惧”心理。国与国之间因“恐惧”失去土地与资源而引发战争,人与人之间因“恐惧”被别人取代而引发一连串斗争。

政坛上,政客因“恐惧”丧失权力与地位,会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来打击对手,部分更因为“恐惧”失去既得利益而不惜颠倒是非黑白,捏造事实,落力为“主子”卖命。

西方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其实都在为其“霸权”行为涂脂抹粉。随着资本主义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加上英文作为世界首要语文的传播力量,成为许多热衷追求“权力”,争取上位者的不二法门, 许多“民主”国家都身受其害,我国也一样难逃。

“霸权”意识衍生出来“极端”行为。笔者举几个例子说明世界上曾发生数起极其荒唐极端的糊涂政策,而对照我国一些政客的行为,如出一辙,实属国家之不幸。

“白澳政策”歧视亚洲人

(1) 1901年澳洲执行“白澳政策”,歧视亚洲人,恐惧亚洲人勤奋工作使白人丧失许多工作机会,进而没收亚洲人资产, 拒绝引进亚洲劳工(绝大部分是华籍劳工)。虽然澳洲于1973年取消“白澳政策”,但遗毒尚存,时至今日,还是有政客玩弄种族课题来博取眼球。

(2) 1945年二战结束,随即展开美苏“冷战”。19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在美国乃至于全世界,都掀起一阵“反共产主义”浪潮,美国因恐惧苏联取代它世界霸权地位,因此罗织各种罪名,捏造事实,打击苏联。苏联后来因堕入美国圈套, 与其进行耗资巨大的“太空竞赛”,导致经济崩溃,国家解体。

(3) 1948年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方方面面,彻底执行白人优先政策,首要目的是;提高南非白人的生活条件,解决南非穷苦白人的状况。当时南非白人政权有一套“科学种族主义”说法,不同种族、文化的融合是不可能的。因此形成“强迫性”唯我独尊且霸道的隔离政策。

1989年南非取消“种族隔离”政策,释放曼德拉,但他并没有往“民族团结”的方向迈进,反而让“民粹”政客有机可乘,2018年提出修宪通过“无偿征地”法案,针对白人农民土地“无偿征收”重新分配予黑人,南非似乎已经掉入另一个深渊,无法自拔。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明知“极端”、“傲慢”和“霸权”,皆因“恐惧”而生,我们应当多做“民间交流”及“文化交流”,用公正不阿的态度来促进各民族间彼此了解,消除彼此间的“恐惧”感,而不是以“同化”对方为目的。

我们对政客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要做一群容易迷信权威,患有“集体失忆”的选民。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从补选看政治生态/骆志辉

新古毛州议席补选不会影响雪兰莪州政权, 也不会影响团结政府的地位,但它却涵盖了多重指标意义,它不但是对团结政府的一次“小考”, 同时也显露出各政党委派候选人时的“意识形态”。

新古毛是典型的混合选区,一直都是由华裔候选人“重磅”出击,已故李继香州议员(抱病上阵)依然能第三度告捷, 就可证明三大种族选民都认同她的服务与贡献。 

随着我国政治氛围的改变,种族关系不协调如“秽毒邪气”般随行,提名前就有众多意见提出要让巫裔候选人上阵,以确保胜算,如今提名日过去了,确定四角战,两大阵营(国盟与希望联盟)也分别确定各自候选人,选民就等着看14天的竞选期间他们能拿出怎样的“承诺宣言”或“歌功颂德”。

民政党在国盟式微

国盟一反常态,没有如以往般派出其盟党民政党候选人,代表着民政党在国盟的式微,更重要的是它错失贯彻它在国盟大会通过的20点“开明”决议共识的机会,在遴选候选人时还是以种族作为优先考量,无法摆脱种族政党的标签。

希盟一如既往,天降神兵,虽然依旧是华裔上阵,但在团结政府执政后的表现,改革无力,无法实现承诺,宗教与种族极端言论屡见不鲜,选民已有被“背叛”的感觉,非巫裔选民还会是希盟的“提款机”吗?

当一位深爱丈夫的女人发现她丈夫三番四次的“背叛”她,为了一个完整的家或孩子,她会选择缄默容忍,丈夫如何送“糖果”讨好,她将无动于衷,但她不会轻易“移情别恋”,有些则会选择离开。

“第三势力”希望破灭

政治心理学的分析,当支持者感觉被“背叛”,一般上他们不会轻易“移情别恋”,而是选择不投票,希盟正是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

无论如何,投票率将成为他们成功的理由和失败的借口。

最令人失望的是打退堂鼓的统民党与社会主义党,寄望他们成为“第三势力”的希望已经破灭, 他们太看重输赢,也懒得去刷“在感,他们不懂“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这道理。 

治国不是用“软”或“硬”的方式,而是有没有“效”的问题。 如果情况不变,我国将继续在宗教与种族课题上纠缠,拖慢国家发展的脚步。

政党政客都是为了赢得选举而生,然而能赢得选举的人通常都有“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的本领。
所以一介草民的我们就必须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事,用理智去选贤与能!

切记,不投票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决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