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团结政府的“借富济贫”/洪东水

团结政府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提呈2023年财政预算案,被看作是“借富济贫”的平衡财案,可以暂时缓和政府的财务压力。

安华的“借富济贫”是暂时性的,由他所推介的是“借富济贫”,而不是“劫富济贫”,那些富豪为了救国,应该会给予理解与配合。若是这个“借富济贫”的措施是由别的政府所提呈,富豪可不一定会“心甘情愿”地给予理解,的确是有分别的。

团结政府提高富豪的税务,被看作是“借富济贫”,但安华所推动的财务策略,就是通过这些T20的富豪来帮助弱势群体的福利。政府用心良苦,因此富豪心中就不会产生怨气。

不会加重富豪负担

可见提高富人的税务,尚看是什么领袖在位,什么政府掌权。富人在国家经济的确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只要他们愿意配合政府,就能够让政府的财务取得平衡发展。

安华向富豪抽取一些税务,尤其那些奢侈包包或昂贵的用品等,也不会加重富豪的负担。仅是贵了一点,也许会贵了很多,但富豪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这点滴的加税,都不会因此而哼一声。

即使政府向这些富豪抽取极高的税务,也不会造成他们的生活产生压力。他们家财万贯,对于物价膨胀都看惯了,绝对不会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

这种奢侈品被抽更高的税务,是无法让国库变得充裕起来,因此安华再向这些T20富豪借用更高的税务,仅提高0.5%至2%的税务,对这群富豪来说,根本无伤大雅。

政府“借用”了这些税务后,可以让许多贫民百姓获得救济,暂时让他们感到拮据的经济获得松缓了许多,尤其政府尚推动许多昌明大马援助金。

这群富豪的确在贫穷人民面对经济困境时,做出了相当有益的济贫功德。 所谓“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富人回馈社会的最佳时刻。当许多人民正面对生活煎熬,这些富豪所缴纳的税务,就像当作慈善一样,为社会贡献了富人的力量。

回馈社会最佳时刻

若是团结政府帮助这些贫民渡过了难关,社会将会恢复原本繁荣的迹象,将来富人依然可以从繁荣的社会赚取更多的财富。

政府通过向富人征取更高的税务,将可以让M40和B40群体暂时松了一口气。

T20的富人群体可能仅占国家人口的几巴仙,但却拥有超过46.8%的财富,可见这一群富人所发挥的扶助穷人的力量功不可没。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富可敌国,如今是出来救国的时候。只要他们多多消费,就能提升国库的收入,让国家利用这些所抽得的税务,去推行对国家有利的政策。

安华的税务重组,是对重组社会阶级的改革,他让M40与B40群体获得生活压力的纾解,也让T20的群体参与救国的行径。

将来若是改革成功,富豪所付出的贡献是值得赞扬的。即使政府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深信都不会伤到他们一点皮毛,但他们却是贡献良多。

反应

 

言论

优柔寡断·魄力尽失/林志斌

掐指一算,团结政府任期也已将近一半,可举着改革旗号上台执政的这个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依然举步维艰。

像农历新年期间,政府原本打算开始不再于佳节期间给予大道路费减免的优惠,但在民意压力下,最终只能半妥协地,给了一个半价优惠。

可实际上这应该是团结政府2022年上台之后,2023年就该斩钉截铁实施的举措。但在优柔寡断,过于担心每一步棋会激起反弹之下,最终拖到了今天。

其他财务上的改革,例如燃油补贴机制,也还是处于只闻楼梯响的阶段,一年复一年地拖延下去。

催生民粹赤字走高

虽然这会让人民荷包更收紧一点,但我一直认为,政府在管理财务的时候,不应该过于着重在终端给予人民太多消费补贴。对于人民而言,这不仅仅形成财务上的依赖,更糟糕的是,这让人民失去了对所谓“市价”的理解,以及催生出民粹。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补贴并不是“免费”的。我们需要了解到,当政府多出了这样一项“民粹”开销,就需要从其他地方找钱来填补,或是继续让财政赤字持续走高。

看得出那个高喊改革旗号改朝换代上台的政府,已经了解到长时间的民粹式补贴和负责任财政政策是相违背的,所以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重提需要减少补贴。但是任期来到第3年,除了针对性柴油补贴去年终于落实之外,其他多数关键的财务整顿政策,却都一拖再拖。

这一再凸显了当今政府对财政改革的决心并不太足够。

我在之前的评论也说过,对于新任政府而言,最适合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议程的,是在方才执政的前2年。这个时候,挟着刚刚获得人民的信任和委托,更能快速推动新政。

避免阵痛期延至大选

而新的改革措施往往会带来阵痛,尤其对旧有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政府需要避免这种阵痛期延续到下一届的大选,才能让新政最终惠及社稷家国。

而如今,政府任期已经过半,新政却还在酝酿期。很快地,选票压力就已经来临,优柔寡断的经济改革,很快就需要被快速有效的民粹政策给取代。

这个优柔寡断,也成为了团结政府应对经济议题的一大缩影。现当下的国际政经局势快速变化,小至大道过路费免费议题,大至如何应对美国接连推出的芯片限制令和关税,目前政府都没让人看出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魄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