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国盟打种族牌失马来票/林恩霆

雪兰莪新古毛州议席补选结束,希望联盟民主行动党的彭小桃获得1万4000张选票,以3869张多数票打败获得1万131张选票的国盟土著团结党的凯鲁亚兹哈利。

根据推算,纵然投票率不比去年的州选来得高,但却因为独立人士饶可芯和人民党代表无法如去年州选的统民党及人民党般,分散票源,致使希盟和国盟的支持率有所增长。但国盟的增幅却逊于希盟,这也导致希盟依然保持胜选姿态。

国盟在混合选区,显然占不到什么优势,无论是力推马来候选人也罢,也无法吸纳更多的马来选票。

国盟从这一次补选中,必须理解在城市选区,或说在城市打工的游子选民,他们不像东海岸选民,着重于种族宗教课题多过于政策。

较注重国家政策

反之,这类选民较为注重生活成本和国家政策,而这一类的选民都是现有属于希盟或国阵的马来传统支持者。

换句话说,国盟不能一味地打种族和宗教牌,甚至是对着行动党进行炮轰,因为这样的政治宣传策略已经达到瓶颈。

若国盟想要赢取非马来人或支持团结政府的马来选票,那么他们必须在政策监督方面,下更多的功夫,而不是想要以种族宗教幌子走天下。

在国盟阵营当中,对于政策的监督人才不多,大部分的论政能力不强,甚至拿不出数据和理据来对政府的政策作监督。

以目前的国盟人才当中,或许布城国会议员拉兹有这能耐这么做,而他也是教育部前部长。

新古毛州议席补选是一场无法改变政权的选举,国盟一直以“教训团结政府”作为宣传噱头。但事实上,这个噱头没有发挥效用,毕竟没有太多的课题让选民想要教训团结政府,不像2019年丹绒比艾补选般,华裔选民想通过选票教训行动党对拉曼学院的霸道。

因此,新古毛选民选择地方发展,毕竟正如阿兹敏所说的,这一场选战是国盟对垒两个政府,即中央政府和州政府。

选择面包更实际

没有人会拒绝投入更多的拨款在这个选区的,况且老百姓在面包和情绪上,他们选择面包更为实际。

就新古毛补选而言,国盟想要争取非马来人选票或团结政府的马来选票,就不能再打种族主义的招数。

纵观各族投票率,马来选民投票率是比非马来人低的,甚至是比整体平均还要低。

为何马来选民不投行动党,但也不想投给国盟呢?这其中是否因为国盟只会操弄种族或宗教议题,而无法说服着重经济和政策的马来选民出来投票呢?

国盟不能忽视这个已经在马来社会开展来的投票方面。

反应

 

言论

居家服刑疑云悬而未解/林恩霆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特赦之居家服刑附加谕令存在与否的事件中,其处理方式存在改进空间。根据安华的说法,总检察署曾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王宫(前国家元首任期内)的特赦附加谕令。

但总检察署或许认为其正当性存疑,这或许跟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有关。虽然安华没明说,但总检察署的确把此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让新任元首定夺。

部长回应矛盾重重

此外,他提到前国家元首多次展延特赦局会议,直到1月29日才召开。

安华没有明确指出责任人,但暗示如果早在前国家元首任期内处理,可能还有机会重新讨论这份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或在特赦局会议中将前国家元首提出的居家服刑建议进行深入讨论。

安华强调,他本人和参与特赦局的扎丽哈医生并未提到居家服刑的建议,而居家服刑的附加谕令是直接交给了总检察署。

尽管安华表示政府没有隐瞒附加谕令,但政府高官的回应却矛盾重重。通讯部长法米、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联邦直辖区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扎丽哈医生、首相署部长(法律及体制改革)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等人对附加谕令的存在表示“不知情”,尤其是赛弗丁将其称为“传闻”,令人质疑政府的透明度和协调性。

作为总检察署的主管部长,阿莎丽娜理应知晓此事,而总检察长作为政府的法律顾问,一年来频繁与安华会面,却未提及附加谕令的存在,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安华政府在此事上,可以通过更透明的方式处理此事,以减少政治伤害。首先,他应坦承总检察署已把这份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坦承可以显示政府对宪法的尊重,也能向公众传达政府在法律问题上保持专业与独立的立场。

模糊规避引发质疑

其次,在承认附加谕令确实存在之后,才说明政府已将此事交由现任国家元首处理。这种直接而坦率的态度,可以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隐瞒事实的疑虑,同时也表明这是一个由国家元首决定的宪政问题。

最后,若纳吉的律师团队决定挑战总检察署的决定,安华应表态支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

尽管这一行动可能涉及挑战王宫决定的风险,但通过法庭审理的方式,不仅符合宪政程序,也能避免政府被指控干预司法或试图掩盖事实。即使舆论出现,纳吉也可能需要承担挑战王宫的责任。

由于涉及宪政争议,包括前任和现任国家元首对附加谕令的不同看法以及总检察署的立场,通过法庭解读宪法可能更为妥当,让司法程序决定附加谕令的合法性,可以避免政府背负隐瞒的指控。

安华的处理方式未能展现应有的透明度,安华政府通过模糊程序或语言技巧规避责任,反而引发更多质疑。尽管他声称无隐瞒,但政府内部信息不对称和高官的矛盾表态已严重损害其公信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