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国盟该用什么标志?/林恩霆

国盟有5个成员党,为马来半岛选民所知的主要三个政党是土著团结党、伊斯兰党和民政党。

国盟的成立,主要是由丹斯里慕尤丁发起,其原貌就是要把慕尤丁政府内的执政党纳入其中,成立一个比国阵更大的政治联盟。印度国大党曾答允加入,但后来看到另外两名兄弟,即巫统和马华都没意愿加入,赶紧宣布退出。

既然原先的目的是要以国阵模式为蓝本,难免就会有国阵元素存在,比如标志的相近。当时的唯一敌对联盟即希望联盟是使用红色,但又不能与国阵的蓝色一样颜色,国盟就使用了海军蓝,但却还是蓝色。

再后来,国阵坚持不解散,其成员党也继续使用国阵旗帜上阵选举,造成国盟开始烦恼自己的旗帜不比国阵更广为人知,甚至埋怨选民对国盟标志与国阵标志产生了混淆。

选民更熟悉“月亮”旗帜

经历了柔佛和马六甲州选,国盟成员党,尤其是伊党认为在马来半岛东海岸,应该使用选民更熟悉的“月亮”旗帜,因为伊党过去都是沿用的“月亮”旗帜赢得吉兰丹和登嘉楼州政权,更是在那里扎根已久。

当伊党开始发出这样的声音时,民政党也认为自己该在槟城使用民政党标志,原因也是选民更为熟悉民政党标志,也就是说选民不认识国盟标志。

然而,民政党却不能与伊党相提并论。在2018年大选,伊党确实是在大选中使用的“月亮”旗帜,赢了18个国会议席和丹登两州政权,甚至差点就赢下吉打州政权。

在民联时期,伊党虽然与民主行动党和人民公正党联盟出战,但伊党也是使用自己的标志。

伊党在1974年加入国阵时,曾短暂使用国阵标志,过后就从未使用的“月亮”以外的标志。

反观民政党,在1969年大选使用民政党标志赢了槟城州政权之后,再也不曾使用民政党标志,直到2019年丹绒比艾补选,当时的民政党使用其标志出战,但惨败而归。

换句话说,民政党已有50多年不曾使用自己的标志上阵大选,那可是一代人的岁月。民政党署理主席胡栋强认为民政党的标志更为熟悉,这也不知从何说起,或许是槟城州民政党总部外的那数十支民政党旗帜让他有这信心吧!

回归现实,竞选标志如国盟、土团党、伊党及民政党的标志,还是伊党的旗帜比较有历史,也有选举成果,土团党也曾经历5·09大选洗礼,而国盟标志却也曾在柔甲州选举亮相(但未到全国性),反倒是民政党旗帜最难以引起共鸣!

国盟如今该使用国盟标志,抑或是使用各自政党标志,甚至使用伊党标志,或许都有必要考虑到选民接受度,以及国盟锁定的选民群。

反应

 

言论

居家服刑疑云悬而未解/林恩霆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特赦之居家服刑附加谕令存在与否的事件中,其处理方式存在改进空间。根据安华的说法,总检察署曾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王宫(前国家元首任期内)的特赦附加谕令。

但总检察署或许认为其正当性存疑,这或许跟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有关。虽然安华没明说,但总检察署的确把此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让新任元首定夺。

部长回应矛盾重重

此外,他提到前国家元首多次展延特赦局会议,直到1月29日才召开。

安华没有明确指出责任人,但暗示如果早在前国家元首任期内处理,可能还有机会重新讨论这份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或在特赦局会议中将前国家元首提出的居家服刑建议进行深入讨论。

安华强调,他本人和参与特赦局的扎丽哈医生并未提到居家服刑的建议,而居家服刑的附加谕令是直接交给了总检察署。

尽管安华表示政府没有隐瞒附加谕令,但政府高官的回应却矛盾重重。通讯部长法米、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联邦直辖区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扎丽哈医生、首相署部长(法律及体制改革)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等人对附加谕令的存在表示“不知情”,尤其是赛弗丁将其称为“传闻”,令人质疑政府的透明度和协调性。

作为总检察署的主管部长,阿莎丽娜理应知晓此事,而总检察长作为政府的法律顾问,一年来频繁与安华会面,却未提及附加谕令的存在,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安华政府在此事上,可以通过更透明的方式处理此事,以减少政治伤害。首先,他应坦承总检察署已把这份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坦承可以显示政府对宪法的尊重,也能向公众传达政府在法律问题上保持专业与独立的立场。

模糊规避引发质疑

其次,在承认附加谕令确实存在之后,才说明政府已将此事交由现任国家元首处理。这种直接而坦率的态度,可以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隐瞒事实的疑虑,同时也表明这是一个由国家元首决定的宪政问题。

最后,若纳吉的律师团队决定挑战总检察署的决定,安华应表态支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

尽管这一行动可能涉及挑战王宫决定的风险,但通过法庭审理的方式,不仅符合宪政程序,也能避免政府被指控干预司法或试图掩盖事实。即使舆论出现,纳吉也可能需要承担挑战王宫的责任。

由于涉及宪政争议,包括前任和现任国家元首对附加谕令的不同看法以及总检察署的立场,通过法庭解读宪法可能更为妥当,让司法程序决定附加谕令的合法性,可以避免政府背负隐瞒的指控。

安华的处理方式未能展现应有的透明度,安华政府通过模糊程序或语言技巧规避责任,反而引发更多质疑。尽管他声称无隐瞒,但政府内部信息不对称和高官的矛盾表态已严重损害其公信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