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大马不幸中之大幸/洪东水

大马汇率兑换美元与新币都惨不忍睹,如今1美元兑4.80令吉已取得“突破”,将来再朝向4.90令吉指日可待,1美元兑5令吉以及1新币兑3.6令吉的距离也不远。

不论是国家银行行长、财政部长以及经济部长,都给人民派定心丸,并不时强调一切经济情况都安好,国家财务状况固若金汤。他们越表现得有信心,汇率是跌得更惨。

由于大马政治稳定,这回的外汇危机却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这与1997年的金融风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距离5令吉不远

当时1美元兑换2.5令吉,跌至1998年的4.885令吉历史低谷水平;如今团结政府正面对1998年时的经济窘境,1美元兑换4.8令吉成为事实,1美元兑4.9令吉更是岌岌可危。国家银行行长说不会触及5令吉,但却与5令吉不远矣。

1998年时的大马经济情况的确凄凄惨惨,当时许多向银行借贷者无法摊还贷款,宣告破产的企业不计其数,屋子被拍卖、汽车被银行拖走。

那些股票投资者更是欲哭无泪,股市从1265.37点高峰,短短一年半内蒸发了八成,在1998年9月1日跌至262.70点的低点。如今的股市没有像纳吉领导时的1900点水平,但却可冲达1550点以上,属于难能可贵矣。

那时银行最无情,“晴天时借伞,雨天时收伞”,让那些玩追缴保证金(Marginal Call)的股票玩家无语问苍天,个个跳楼卖货,最终输掉了家产,有些可能还赔上了性命。

搞政治难救汇率

虽然现在也面对股市凄凉的情景,但却勉强支撑得住,人们避开了像金融风暴时的惨景。当时向银行借贷所摊还的利息高达25至30%,如今保持在7至8%的水平,所造成的压力纾缓得多。

虽然是不幸中之大幸,但团结政府也难逃被讨伐的命运,除了纳吉团队帖出以前拉菲兹抨击国阵的经济措施视频,人民公正党巴西古当国会议员哈山卡林也要求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国会解释令吉不断贬值的原因。

国盟更没有错过鞭挞团结政府的败绩,并促请安华解释。安华也显得难以解释,于是就命令国家银行行长解释,行长说一切安好,大家可以放下心头大石,年底就可以恢复4.40令吉的水平。

这次的汇率兑换率让首相如鲠在喉,也把他搞得头昏脑胀。他搞政治一流,但却无法提振国家经济。若是不断抢救汇率,可能把国家储备金用磬,看来在应付汇率方面只好“摆烂”(Tanking)。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