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她是潘金莲,我是阿娇!/黎添华

本报曾在2016年揭露槟城出现不少大马第二家园(MM2H)的参与者,肝胆推出行脚团来抢本地导游饭碗,当时旅游部曾派出2位官员向本报收集资料。

那时,他们想了解为何一些没有执照的非政府组织、MM2H,甚至政府机构能在没有向旅游部注册的情况下经营收费行脚团。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旅游部的高效率,并满心欢喜地认为今次事件后,槟州的旅游业不会再乱象纵生。毕竟根据《1992 年马来西亚旅游业法》第5条文阐明,没有向旅游部注册的单位,一律不能提供涉及金钱性质的旅游配套给消费者,而这些违例经营的单位的确冲击合法导游的生计。

但是,我错了。尽管这些违例的导游或行脚团在面子书上张贴宣传、不知羞耻的机构猖狂地印刷传单,又或在官方网站上贴文,但是,当局就是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反观持牌导游还必须遵守各路人马无须遵守的种种导游条规,如挂执照、指定的衣着、鞋子等,每两年必须更新执照,而更新执照的条件是,每年必须考获3个“旅游延续教育课程” ,我替他们感到难过。

心想,一天如果持牌导游也不干了,转加入非法经营的行列,这会不会对他们公平一些?

这些导游甚至为了权益与生计,又是积极跟踪,又是隐姓跟拍,然后把一叠叠的文件证据提交给当局(尽管这些本来就应该是旅游部的工作)。但是,我的期望落空了。除了稽查到访外(几乎每写谁,隔年就会被查),导游们的问题始终没有获得解决。



两年不到,浮罗交怡也爆发了中国导游违例抢滩的事件,导游们甚至在1个月前就做出举报,但是,当局始终没有实际行动。这些“黑导”将马苏丽称为潘金莲,而马六甲也出现郑和与汉丽宝有染等说辞,导游们放话要“自救”了,旅游局却似乎没有反应。或许唯有发生不愉快事件,他们才会正视问题吧!但,这值得吗?

毕竟,今次马苏丽是潘金莲,黎添华是阿娇(一样天真)时,你也不要奇怪为何双峰塔会成了别人口中的两条玉蜀黍。

反应

 

国际财经

白领最佳职场退路 中国年轻人蜂拥考导游证

(北京14日讯)看到白领饭碗朝不保夕,而国内旅游热潮有望带来稳定的收入,考导游资格证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据文旅部下属报纸《中国旅游报》,今年约有32万中国人报名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比2023年增长45%,多个省份的报名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高学历、外语类考生不断增加。

在中国经济放缓、工作难言稳定的背景下,导游成了越来越受欢迎的职业退路。

科技和金融行业的大规模裁员导致白领求职人数激增,而千万名大学毕业生要竞争变少了的入门级职位。

青年失业率高达17%

在中国青年失业率徘徊在17%左右的环境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越来越难,哪怕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也一样,这导致许多人只能先找个兼职或零工,或者从事昔日看不上的蓝领工作。

中国市场广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商“华凯营销”创始人苏布拉马尼亚·巴特表示,虽然导游历来被视为临时性或季节性工作,但疫情后的行业复苏改变了这种看法。

“华凯营销”是提供旅行数据分析的数字营销和研究公司。

过去一年,中国国内旅游活动强劲复苏,许多人选择了更便宜的短途游、跟风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新体验。

虽然人均旅游支出仍然低迷,但导游是一种快速、可行的从游客身上赚钱的方法,尤其是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因为只要通过资格考试就行了。

外国游客也在回流,只是速度较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对38个国家实施了免签政策。

2024年1-9月,中国入境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近80%,但仍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一天可赚约375令吉

给外国旅行团——特别是说英语的旅行团——做导游的收入,通常高于给本国游客做导游,这促使更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

苏布拉马尼亚·巴特表示,旺季里导游通常一天可以赚五六百元(约312至375令吉)。

他说,英语导游每天最高可以赚到1000元(约625令吉),精通德语或意大利语的导游收入还能更高。

这使得当导游在中国成了一个“有钱途”的选择——毕竟企业招聘月薪也不过是1万元人民币(约6250令吉)左右。

不光是导游证,中国大学生常常还会考取教师、会计、翻译等各种资格证书来丰富自己的简历,拓宽自己的可能职业道路。而且因为害怕失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年人现在也在寻求考取各种证书。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