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学中文的热忱在消失/方城

很多小学时期中文不错的学生,上了中学以后,就渐渐对中文生厌恶。何故?我想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个人认为: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学习语文,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解读一篇文章,视角不同,所看到的观点就不一样。我认为解读时,只要合乎逻辑,都可以被接受。我想那才是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然而,学生上了中学,也不知是否老师比较“死板”只会跟着标准作业程序或标准答案来与学生讨论测试题的答案。

打个比方,现今的华文测试题一般喜欢出一些所谓高层次思维(KBAT)题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题型,我认为答案应该是比较广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而且能够从文章引证剖析他的答案,就可以被接受。

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若学生辩驳得有理,老师也似乎赞成了,但是却又拘于评阅标准里头没有这样的答案,而拒绝接受答案!老师还会说:虽然你说得有理,但是出题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不接受这样的解释。

一次如此说,第二次也如此回应,试问,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服气吗?学生一再遭到不合理否定后,还会有敢于思考的胆识吗?我个人认为是不会的。最终,造成学生因为一直无法获得掌握技能的成就感,而渐渐对中文生厌,也就不足为奇了。



勿一味以评阅答案为准

我家里那个因为喜欢中文而选择到独中的孩子,就常遇到如此情况而心生不平,还常常因此而发出“不喜欢中文”或“讨厌华语”的呐喊。我听了,总是很感叹:一个喜欢中文的孩子,在制度下变得只会跟着标准写答案的机器!这是我们乐见的吗?

个人认为,遇上高层次思维题,老师若不能接受学生的答案,也要想办法引导,让学生明白解读文章的方法。如果老师自己赞成了孩子的论据,就千万不要事事以评阅标准来敷衍学生;或者用评阅标准的权威,来让学生闭嘴,更不可用自己身位老师的身分而自诩“高人一等”,不允许学生辩驳。如果老师无法做到这一点,课堂就会流于“了无创意”,也让学生无法获得掌握一门技能后的成就感。长此下去,学生对中文的热忱,还会剩下多少?

语文的教学,应该以动人心,教人文为主;学语法,解答题目为辅。所谓评阅标准的答案,一般都存在太多主观意识。老师教导时,千万不能以偏概全。若老师一味以评阅的答案为准,拒绝与学生讨论,不止显得不讲理,长远下去,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味索然,加剧了华教师资不足的危机。

反应

 

言论

领袖是引领未来的榜样/方城

在一间成功的机构,若其领导能深得人心,企业发展必定乐观,员工的流动性也应该不高的。我认为,领导应该要有几个特质,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我一直认为,作为领导,就必须要有领导的气度,对于讲真话、做事不偏私的属下,哪怕他说的话不合领导的心意,领导也应加以表扬,而不是故意刁难,处处不予好脸色,让人心变凉,不想再认真做事了。人心一旦失去,就像覆水难收,很难再拿回来的。

领导也是引领未来的榜样。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发生,就让许多认真且奉公守法的老师心灰意冷,进而让阿谀奉承的伎俩根深蒂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虚伪。

成功的领导,要能做到“以德报怨”,就事论事,而不是以身分打压属下,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决定要能够以开明的心态接受劝谏,机构要有进步,必须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事事都掩耳盗铃,自以为是,是很难看到进步的。领导固步自封或全盘照收;耳根软,轻易相信流言,就会成为有心的人的棋子,任意被摆布。

我一直希望领导应该双目清明,用慧眼办事,多称赞表扬,让人在获得肯定之余,更愿意工作,而不是在上班时得过且过,求过时间而已。

用假数据骗自己

遗憾的是,现在的职场上几乎充斥这样的人,但大家却还浑然不知,反而不断自我催眠,用假的数据欺骗自己,想象一切还是美好的。

打个比方,当有人提出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之际,各方就想尽办法让学生“阅读”,制造报告,营造出全民阅读的假象。其中有多少人真正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只有天知道了。

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想学校会变成尔虞我诈,虚伪失真的地方,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了。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打工人所处的环境,常会有欺善怕恶,喜欢巧言令色的领导,导致团体或机构无法有显著的进步。若这样的情况也在栽培国家未来领袖的学校发生,学生会看到怎样榜样?实在让人不敢想象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