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正确投资之道/黄春梅
朋友因为放弃新加坡永久居留权,而必须把新加坡公积金内的存款提完,他接下来的动作并不是把钱带回来马来西亚,而是留在新加坡银行户头。
因为他说自己对新币比较有信心。相信不只是我朋友,很多在新加坡工作,或者和新加坡有生意往来的朋友都会这么做。
新加坡投资赚汇率
但如果你认真算一下,会明白长期把钱存在新加坡银行,回酬率其实差不多等于马来西亚的定期存款利息,因为新加坡的银行利息真的非常低。
所以你是赚了汇率,却亏了让钱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
如果你真的想运用新币长期坚稳的汇率趋势,那你应该在新加坡投资,既赚投资回酬,又赚汇率,而不是让钱待在银行,只赚取些微的汇率。
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我在新加坡,可以怎么投资?投资产品何其多,这个就需要你自己做功课了。
所以如果你没有时间做功课,也没有找到信任的人可以指导你怎么做,退休时又确定会回到马来西亚生活,那现在即使换回马币,运用马币投资,其实真的没有问题。
因为你运用马币投资,未必只可以投资马来西亚,你一样可以运用信托基金或股票投资国外,那未来如果马币继续贬值,那自然会增加你国外投资的报酬率,所以你还是赚取了你的汇率优势。

所以累积财富的前提是投资,而不是汇率。
许多人就本末倒置,舍投资之本,逐汇率之末,那真的浪费了金钱所能发挥的价值。
所以只看片面而不看全局,肯定是我们财务自由的减速器。更可怕的是看不清局势,却牢牢捉住自己的执念,那真的神都救不了你。比如一些人就是无法接受市场的波动,而喜欢固定回酬的产品,如定期存款。
如果你家财万贯,那肯定没问题,但若你60岁可能都无法退休,你真的要想想自己的信念是不是有问题了。
投资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运用正确的策略与思维,渡过市场的波动,在你所付出的基础上,赚取合理的财富,确保自己和家人未来的生活有保障。
穷的是你的脑袋
那波动是必然的,就像冲浪一样,你就乘风破浪,打开自己的思维,学习正确的投资之道,而不是视波动为畏途,那要怎么摆脱贫穷的命运呢?
穷的不是你的口袋,而是你的脑袋。
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受教育,都有平等累积财富的机会,而你到今天还是无法确定何时可以财务自由,那你真的要去检视自己的脑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不再被错误的思维捆绑。
企业财务的当务之急 ESG现在不做就亏?/李文爱

环境、社会和监管(ESG)曾被认为是大公司的公关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各种规模企业面临的严肃财务问题。在大马,推动它的不仅是全球趋势,还有当地法规、政策变化和资本市场需求。
然而,许多企业仍在犹豫不决。ESG通常被视为昂贵或复杂的事,但事实恰恰相反:忽视ESG的代价可能更高,从长远来看还会造成财务损失。
(一)资本获取与ESG相连
ESG是评估信誉和投资风险的关键指标。银行致力于永续融资目标并动员可持续融资,将绿色标准纳入贷款实践中。
国行通过气候变化和基于原则的分类法和气候风险管理和情景分析政策文件等举措,积极将ESG融入金融领域。这些政策促使银行更严格地评估ESG风险,并鼓励具有气候适应力的贷款行为。
(二)国内和全球市场准入需要ESG合规性
我国为在大马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及大型非上市公司引入了国家永续发展报告框架。2022年,交易所还推出了自愿碳市场——大马碳交易所。
即使是向大公司或跨国公司供货的非上市中小企业也应达到ESG标准。那些未能跟上步伐的企业可能会被剔除出供应链或失去出口机会。
(三)碳税和气候变化法案即将出现的新成本因素
即将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预计将包括碳定价条款,可能以碳税或排放交易计划的形式出现。
任何碳定价机制的引入都将产生直接的财务影响,涉及高排放的企业可能很快就要为其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付费。
投资于能源效率、低碳技术或参与自愿碳市场(如布尔萨碳交易所)的公司可以抵消甚至货币化其减排量。气候变化法案也可能会为这些机制提供监管框架。

(四)ESG有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ESG是提高运营效率的工具,改善能源利用、减少浪费或简化物流的公司往往能实现真正的成本节约。
例如本地制造商和发展商越加采用太阳能。根据永续能源发展局推广的净能源计量计划,安装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的企业可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回电网,从而减少电费和碳排放。
(五)风险管理和业务韧性
进行气候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预测、评估和减轻这些风险。
例如将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原则纳入业务规划,有助于识别供应链脆弱性或气候相关资产风险。
社会风险(例如不良的劳工实践)可能使公司面临诉讼、抵制或运营中断。在本地制造业和种植业,过去的违规行为已导致国际买家和监管机构有禁令,凸显糟糕的治理和社会监督如何造成数百万美元的业务损失。
(六)吸引顶尖人才赢得消费者信任
年轻员工倾向选择与其价值观一致、积极承担社会与环境责任的公司。研究也表明,在具有ESG意识的企业中,员工敬业度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有助于降低员工流失率与招聘成本。
另外,越来越多人愿意支持永续来源的产品,甚至抵制涉及劳工权益问题的企业。企业若能通过ESG策略展现诚信,不仅能吸引员工,更能赢得客户忠诚度,强化品牌声誉。
结论是ESG的财务案例不再限于理论。它已被写入国内银行业务、贸易政策、税收优惠及气候变化法案中。
ESG绝非负担,而是对业务韧性和长期盈利能力的投资。对于本地公司而言,问题不再为是否采取行动,而是行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