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对症下药解决师资问题/南方客

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医生表示,教育部在一次性招聘教师计划下提供1010个名额给华小,但还有300多个名额没有被填补。这主要是乏人问津的6个冷门科目,包括美术、音乐、体育、历史、设计与工艺,以及咨询与辅导。 

或许有人看了副部长的言论,会对华裔子弟不愿申请这些冷门科目而感到痛心。但实际上,教育部的一次性教师招聘计划不是说大学毕业生有兴趣当老师,就可以随意填写任何科目,而是必须符合教育服务委员会的特定条件。 

例如一位申请者有音乐基础,非常有意愿成为小学音乐老师,但在大学不是修读与音乐有关的课程,他就不符合申请资格了。

同样的,如果要成为小学体育老师,他在大学修读的课程也必须和体育相关,否则就只能选择其他科目来执教。

申请者被拒门外

教育部之举是为确保教师的主修专业课程符合学校的各科目需要,但这无形中也把很多申请者拒于门外。

事实上,我们也很清楚知道,即使是在大学专修美术、体育或历史等课程的华裔生不比其他热门大学科系来得多,而且往往是因为有兴趣才会选择,毕业后进一步在有关领域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成为老师,而认为就是造成师资短缺不能解决的原因。

双主修吸纳新人

事实上,并非没有解决冷门科目乏人问津的问题。根据了解,教总早前已向教育部建议以双主修来吸纳申请者,例如某位中文系毕业生若有音乐基础,教育部应纳入申请条件之一。

教育部放宽冷门科目的申请条件,相信如此或许可增加这些科目的师资人选,确保有更多申请者被录取来填补名额。 

笔者也认为,教育部也可以开办全日制的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以招收非教育系毕业生进入上述的华小冷门科目,受训成为老师。

若教育部依然维持原有的条件来招聘冷门科目的师资,即使华教组织敲锣打鼓呼吁大家申请,笔者担忧依然会面对没有足够申请者的问题,届时名额还是不能获得填满。 

因此,要对症下药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教育部不妨多拨出一些时间,与教总和校长职工会等团体交流,多多聆听和采纳这些站在教育最前线团体的建言,让困扰华社数十年的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一劳永逸获得解决。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