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小孩才相信格局/黄子伦

“格局决定结局”这句话在如今人人都是专家的社交媒体时代已经变成一句极具讽刺意味的陈腔滥调。耐人寻味的是,许多人为了追求这种成功,不惜花重金去上课学习。

孰不知,他们只是听了一些成功案例后,露出那副羡慕目光,并成为 “格局决定结局” 的复读机。仿佛,只要重复一万次就可以成为人上人。

要回答格局能否决定结局的过程里有太多事情不吐不快,只好写成两篇文章。这篇先来厘清什么是格局。搜索“何谓格局”,网上许多资料都显示格局是一种眼界、思维、胸怀等等。

这些说法,只说了一半,那就是他们只告诉你结局的后半段,他们没有说明如何形成的前半段。往往,名成利就后的光鲜亮丽更夺人目光,使得人们只注重后半段,忘记了前半段才是核心。

然而,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听专家们常说要打开就能打开了,大家不妨想想当一个人家徒四壁得和流浪汉同等境地时,你要他拿什么来打开格局?门口还是手指吗?

格局只能形成,无法打开。而且只有一种形成方式,那就是经验。

就拿投资行业来说,现在的行业大佬们几乎是八九十年代的牛市里幸存下来的玩家,你说他们当时在股市里做各种买卖时都知道自己在二三十年后的作为吗?

谁知道自己会靠投行里的企业融资活动独占鳌头、谁又知道自己是靠资产管理成为业界龙头、又有谁知道自己能够获得挪威主权基金的管理权?

拿今天赌明天

你说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开天眼或者打开什么格局吗?

答案是没有人。大家都是如履薄冰,都是在拿今天赌明天,然后祈求自己会成为明天的幸存者。这也是许多做生意的纵使不信风水,也不会故意反其道而行。

我和一些基金经理同行们常出席上市公司的季报会就看过不少大佬们的频频犯错。许多公司放眼全世界,努力扩充业务而走入海外市场。这格局够大了吧?结果呢,有些公司在印度这种官僚制度比圣诞树灯饰电线还要乱的市场栽跟头,再不然有些去到欧洲设厂时遇到了俄乌战火而只能支付高额的能源费用。

就拿以前常常被引用的“格局故事”主角马云,他那个蚂蚁金服业务,你以为他一开始就知道要做什么吗?

这个业务的雏形一开始也只是用来解决淘宝上的交易信用问题,是用着用着才慢慢长成今天这副模样。

话又说回来,“格局大佬”马云如果真有格局,你是要怎么解释他触碰到中国政府的逆鳞?岂不可笑。

什么格局?无非就是搞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下次可以做什么新尝试、以及如何保持优势。

大人的世界是一步一脚印,不断在尝试新事物和犯错之间反省和进步。

只有小孩子才讲格局,只有那些没有真实打拼经历的人才相信格局就像是电子游戏里的技能树,只要点击学习后就可以开大招,大杀四方。

下篇来解答为何格局不决定结局。

反应

 

言论

“格局”贩卖机/黄子伦

今天你打开搜索引擎,查询何谓“格局”,相信能找到很多人各种成功案例,例如在阿里巴巴还在初创阶段就投资几千万美元的孙正义,又或者一成一败的对比案例来论证其中一人因为格局非常大,所以赢得了一切掌声以及财富。

另一人只能屈就于自己的格局,以此来论证一个人的格局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结局。孰不知,这一切都是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也就是粤语的“马后炮”。

后视偏见很常见

在投资领域里,后视偏见是一种常见现象。不信你去问,一堆散户们都会说自己预见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股市崩盘,这些人都像是开了第三只眼(当然,是额头上),早早窥见了上帝的剧本而做出调整。可是,你真要他们打开自己的投资组合来对照,就会知道他们压根儿就没预见任何市场危机,有些还加仓。

但是,基金经理就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福利”,因为你的交易记录清楚列下所有盈亏,你所公布的基金价格就是市场所给予的最佳反馈的最终结果。

那么,为何人喜欢追求 “格局”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我认为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举例来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里,几乎没有人不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那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风采是非常迷人。

不过,凡是有带队比赛的读者们就会知道这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竞技场上随时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胜负往往就在那一刹那。懂的都懂。

然而,绝大部分人从未踏足过瞬息万变的竞技场,又或者大家都有许多不怎么美好的回忆。于是,有人就开始想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至少立于不败之地。

“我想想”不能破敌

会有这想法也挺正确,可是这种破敌良策并不是靠 “我想想”或复制粘贴就可以成功。尤其是在商业社会里,同一个商业决策在不同时间执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此,商业失败案例往往最多,加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越挫越勇,有些人失败的次数多了会觉得无法面对自己,于是就有了抱团取暖的需求。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供给。“格局专家”们就像吴孟达在《破坏之王》里卖“抵抗失恋冲喜套餐”那样开始给人们卖起了“成功格局必吃套餐”,人们也以为付钱就能够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付钱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够证明这个人很有钱,也有可能证明这个人很懒惰。至少,在思考上是懒惰的。

那些“格局消费者”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看起来有去解决问题了”的假象。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格局贩卖机”。

韩寒曾写过一段愤世嫉俗的话:“那些明明都是下流的人,为什么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了呢?”,我想在“格局” 圈子里也可以有类似的描写:“那些明明都是一堆懒惰的失败者,为什么凑在一起就会有格局了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