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尼克逊访华是错误决定?/霍咏强

时间永远能让真相水落石出。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逊抵达北京,开始访问中国。一星期后的2月28日,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50年后,美国人的争论是当年是否做错了?中国人想的是当初美国在想啥?

50年前尼克逊总统访华,中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结束两国长期隔绝状态。其间发表的《上海公报》是中美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并连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在7年后,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当台湾眼看阿富汗和乌克兰的情况,不断猜想和忧虑美国到底会否在承受武统时,以军力支持台湾?

历史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1972年,美国为求尽快结束越南战争这个泥沼,从而专心应付冷战时,为了孤立苏联、毫不犹豫地卖了台湾……《上海联合公报》就是历史的里程碑。

不同时期的战略行为

今天美国学者在“接触”和“压制”中国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应该清楚明白这不过是不同时期的战略行为。

说到“战略行为”、这一直都是美国的强项。笔者甚至很奇怪美国学者为什么很奇怪?尤其是自由派学者,这几十年来中国都在向美国学习,开放竞争、推动资本市场、提高透明度、吸纳民主制度、政府只保留监管角色……只是,最后中国把好的学到了,却把坏的留下来。

重温历史,永远能够厘清事实真相。

尼克逊访华的战略意义,应该从1967年他在《外交》(Foreign Affair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预见了中国的崛起以及对美国的风险。

尼克逊明白“推翻中美之间长达20年的敌对不会很快出现,或者没有政治风险。因此,改善关系的重要实质性举措,最初是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使节,向中国开放‘秘密渠道’而秘密进行的。

最终,由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与中国秘密会谈,尼克逊告诉基辛格,与中国最大的外交绊脚石是台湾问题,而国内最大的政治绊脚石,将是美国内部对与共产主义政权建立关系的保守反应。

从尼克逊走出著名的破冰之旅一步开始,就明白全球政治将经历一场持续到21世纪,乃至以后的转变,以及他对随后几十年中美关系变化的判断,其实非常准确。

不料中国走得这样快

由此可见,当天白宫的战略判断并未错误,只是他应该没想到中国会走得这样快,而美国内部政治在半世纪后、完全撕裂。

冷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促成中美关系改善”的一大成就,也是尼克逊预见到的事实,只是继续强大的中国却被逼标签成美国的敌人,而不是盟友。

所以《新闻周刊》的评论称,“尼克逊访华发生在冷战的高峰期,当时对美国最激烈、最直接的意识形态对手之一进行友好访问,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像尼克逊这样坚定的反共分子。”

评论说:“我们从来没有充分的信心来决定中国会发生什么?当尼克逊走出去时,没有人知道后果。50年后,美中关系仍在发展。如果有人想要判断它是否值得,可能要再过几十年”。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尼克逊访华的目的和想像中的变化,日后都成了事实,当中甚至包括苏共倒台和苏联的瓦解。

许多美国主流传媒的看法,就直接将“尼克逊访华”视为一次“错误”、一个“教训”。

彭博新闻社和Politico 的评论充满冷嘲热讽:“美国一些人现在觉得,尼克逊访华是个错误的决定”、“尼克逊访华拯救了孤立的中国”、“尼克逊与中国的接触、帮助中国崛起为美国的强大战略对手”、“美国是一个被玩弄并养大老虎的傻瓜”、“美国借尼克逊访华改变了美苏的力量平衡,1973年结束越战,东亚地区迎来经济发展奇迹,但中国无疑是更大的受益者”、“为期8天的访问将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大门。它还将重塑众所周知的世界秩序:改变冷战时期的权力结构,并把中国从贫困的孤立状态,转变为成为美国经济伙伴。”

“仇恨论”的微弱正面声

很明显,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很薄弱,在尼克逊访华后的5年,中国仍然继续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经济环境并未改善。

直至1978年,中国四人帮倒台、邓小平掌权聚焦经济发展,并全力推动改革开放,中国才真正踏上发展之途。

当然在众多的“仇恨言论”,偶然也有一些微弱的正面声音。

尼克逊的首席翻译、美国前驻华公使傅立民表示,他对这些“视访华为错误”的观点感到震惊。“这种观点认为,在美国人到达之前,中国一无是处。但事实上,在过去 4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直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反常的是近代,在过去的200年里,中国衰落了,现在又重新崛起。我想无论如何,它都会回来的。”

《纽约时报》的观点或许更有危险的“前瞻性”,一篇题为《尼克逊所惧怕的俄中友谊》的观点文章,宣称尼克逊访华,“旨在将中国从苏联的轨道上剥离出来……即使是尼克逊在回顾这一战略时,显然也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可能还有一些遗憾。”

强盗眼中仅两种身分

文章还说:“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威胁,但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对手。然而,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纪以来第一个有能力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大国”。

《纽约时报》文章还提及:“一些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无论是否有美国的帮助,中国最终都会崛起。如果你持这种观点,那么欢迎中国成为一个友好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敌对大国来欢迎,是有道理的。

“今天,中国在国际体系和美国经济中的利害关系,远超出尼克逊的想像……但是,多年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还是高估了与中国交往的好处,低估了风险。”

或许美国媒体这种思维最重要的关键是:“美国人并不知道美国原来是这个时代的坏蛋、奸角。”在强盗的眼中,所有人都只有两种身分,要嘛就是受害人、要嘛就是强盗。

反应

 

国际

习拜最后一会 拜登:中美竞争不应演变成冲突

(利马17日讯)美国总统拜登16日最后一次以美国总统身分,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这两位中美元首的目标是在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就职前缓和紧张局势,但这一目标受到网络犯罪、贸易、台湾和俄罗斯等新冲突的挑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拜登、习近平两人16日那天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峰会期间,在习下榻的一家酒店进行了7个月来的首次会谈。两人握手后就座,并发表简短的开场白。

习近平表示:“中美双方要从两国人民福祉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作出明智选择,继续探寻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实现中美两国的长期和平共存。”

他说,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目标没有改变,承认两国关系存在“起落”,但中方愿与美国新政府保持对话,扩大合作,管控分歧。

拜登告诉习近平,中美元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两人的讨论“直率且坦诚”。他说:“美中两国不能让任何竞争演变成冲突。这是我们的责任,在过去4年里,我认为我们已经证明了建立这种关系的可能性。”

美国政府官员和总统竞选团成员的电话通讯,近期遭到与中国有关联的骇客攻击,这激怒了华府,美国也担心北京对台湾的施压,以及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不断增加。

早前有报道称,台湾总统赖清德计划在一次敏感访问中过境美国夏威夷州,也可能过境关岛,这肯定会在未来几周内激怒北京。在此同时,拜登在亚太经合峰会上会见了台湾代表、前经济部长林信义,对方邀请拜登在“不久的将来”访问台湾。

拜登也希望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提供协助。平壤政权与莫斯科日益加深的关系以及在俄罗斯部署军队,令华府感到担忧。

同时,中国的经济正受到拜登政府贸易措施的沉重打击,其中包括限制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量子运算和半导体的投资,以及限制高阶电脑芯片出口的计划。美国官员表示,所有这些议题预计都会纳入会谈中。

中国经常否认美国的骇客指控、宣称台湾为内政事务,并抗议美国关于中俄贸易的声明。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拒绝置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