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汉字我选“忧”/王介英

一年一度的“年度汉字”投选又到来了。尽管有人抱怨历来的“年度汉字”,“负面”汉字占绝大多数,但今年笔者别无选择,还是选了一个“负面”意义的“忧”字。原因在于2022年这一年的首10个月,我们的的确确在“忧”中渡过。
“忧”,《说文》曰:“愁也”。忧既有“忧愁”、“忧虑”、“担忧”之意,也可以是“隐忧”。
我们既“忧”冠病疫情可能会从“缓和”中反扑,尤其是遭受传染力极强的“变种毒株”的侵袭,也“忧”政局动荡会吓走投资家在我国的投资,令经济复苏遥遥无期。更“忧”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会让大马成为被殃及的池鱼。
人人感同身受
这一年来真的是“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我们的“忧”绝非“杞国无事忧天倾”的那种“杞人忧天”的“忧”,而是人人感同身受的“忧”。
“忧”经过“疫情”蹂躏,苟延残喘的中小企业能否支撑下去,“忧”失业劳苦大众的三餐问题如何解决,“忧”学童重返校园上课会不会被传染冠病。总之,这也“忧”,那也“忧”,除了确实存在的“忧”,还有潜伏着的“隐忧”!
“隐忧”指的是什么?国会解散,第15届大选若是极端种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集团赢得大选,入主布城,那么国家将陷入动乱之中。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却不能完全排除。还“忧”种族主义分子“关闭华小、淡小”的叫嚣会不会卷土重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马币对外币的兑换率跌跌不休,能不“忧”吗?物价涨了又涨,通胀率高企不下,能不“忧”吗?
因此,“忧”是本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汉字,应可被接受。
(作者为马大中文系前讲师、拉曼大学中文系前助理教授)
视频推荐:
搞好民生·提“升”经济/锺启章
2024年12月15日揭晓的2024马来西亚年度汉字,“升”以微差击败“昌”字首次当选。“升”字以18.52%的得票率脱颖而出,“昌”字获得18.18%,两者差距仅为0.34%。
年度汉字,一字乾坤,是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字。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或国际大事,选定一个字反映全年焦点。年度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读懂年度汉字,往往就意味着读懂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去一年民众所关注的焦点事件。
“升”字有褒贬义
汉字有多音多义的特点,在几千个常用字中,约有四百多个是多音多义字,这些字形相同而读音、意义、词性不尽相同的字,较容易造成误读误解,甚至会有迥然相反的释义,就像“升”字,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它有两个面向和含义,既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
属于褒义的是它代表着人民对国家过去一年的情境给予正面的总结,包括经济有所增长,令吉升值,股市综合指数升高,而在职场上打拼的则获得升职加薪,收入提升,同时去年适逢马来西亚、中国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不断提升,总之,一切都往积极美好的方向去看。而另一个则属于贬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反映了人民对过去一年来物价普遍上升、生活压力山大感到担忧。
要判断“升”字在这里到底是褒还是贬,可从过去几年来当选的年度汉字看出端倪。2023年消极负面的“贵”字当选年度汉字,主要是因为当时令吉贬值,导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贵”字就是对大马整体经济的最直接的表达。
而2022年的年度汉字是“涨”,很明显的反映了马来西亚民众在2022 年也是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民众的生活面对沉重的压力,“涨” 字当选似乎是“众望所归”。
纵观2022及2023两年来民众投选年度汉字的趋势,可以看出2024的年度汉字与之前两年的年度汉字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感觉。因此,“升”字在这里属于贬义的可能性比较高。
2024年中选的“升”与排名第二的“昌”字相差仅有0.34%,可说是险胜。“昌”字代表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所创的“昌明马来西亚”口号,这也反映了民众所关注的课题,多数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升”字的当选,可以给当政者一个很好的警示,那就是民生经济问题毕竟还是治国理政重中之重。默迪卡民调中心于去年10月10日至11月27日所展开有关安华政府施政绩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53%受调查者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民调指出,多达65%受访者仍担忧大马的经济状况,仅有39%受访者认为我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多达53%受访者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方向前进。
受调查者中有65%认为经济课题如高生活成本、低收入、高失业率、令吉贬值、总体经济状况不佳等,是当今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安华改善人民经济的作为表示满意的民众,只有45%。这项民调结果和年度汉字“升”所表达的民众心声可谓不谋而合。
治国口号是工具,民生经济是目标,“昌明大马”口号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和政策方向,但它必须落地,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才会赢得民心。
口号与行动应一致
实践证明,治国口号是否具有生命力,最终要看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如果一个口号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到实处,那么这个口号就是空洞的。
治国口号是方向,民生问题是目标;治国口号为民生问题提供指导,民生问题检验治国口号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特朗普首次担任总统时高喊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曾凝聚大量选民,但却未能解决医疗、移民等关键民生问题,以致争议不断。
一个成功的政府应让口号与行动一致,将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具体的改善民生措施,譬如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口号,透过扶贫政策让数亿人脱贫,使口号变为实际成果。
因此,团结政府不仅要高喊“昌明大马”,更要将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才有望在下届大选中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