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应探讨“爱华文,考华文”/林国安

当前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华文厌学情绪较大,教学成效不甚理想,部分学生却步教育会考华文学科考试。

一些文教机构因而宣导“爱华文,考华文”,以“考华文”为“乐学华文”途径,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达成学习目的任务。

实质上,“爱华文”和“考华文”并无合理的逻辑联系,“考华文”也不是“乐学华文”的途径。不合理凸显学习与考试的联系,或衍生“应试”导向学习模式,窄化华语文教育功能,无助于学生学习发展!

我国中小学华文课程教学实施,内蕴民族、社会、教育因素,肩负华文教育教学的多重目的任务,华文学习者还要背负“参加考试以为华文小学储备师资”的历史包袱。学习任务繁杂,心理负担沉重啊!

死记硬背形成厌学

说到学生厌学华文的根源,须要从课程教学制度去探究。目前学校“传递中心”的课程制度,教师一般单向地对学生传授已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且通过识记的考核,不容质疑或独立思考。不能胜任这样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自然落伍,厌学情绪严重,甚而逃避学习。

再者,长期以来,中小学华文倾向“学科本位”教学,注重学科知识和抽象原理原则的识记与理解,语文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训练与应用实践的教学不甚到位。

其结果是学生未能全面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规范,无论口语或书面语文表达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病,不少学生甚至还不善于说他们所需要说的话,写他们所需要写的东西,阅读能力也与他们的学习需要不相适应,不能有效运用华文母语学习学科知识。

中小学华文教学成效不彰,须要深刻反思,以对症下药。这或许不是单方面宣导“爱华文,考华文”,鼓励学生参加华文考试所能解决的。

考试从属于课程教学,也对课程教学起着指挥棒作用。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会考华文学科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尚待改革,并不能对华文课程教学发展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另者,当前学校相对严肃的教育氛围,学生面对考试,容不得“轻松以待”,须得“苦学”,“敬畏以待”。“乐学”并不是学生应对考试的应有心态,它是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区,对学生学习发展没有很大促进作用。

追求“育人”价值取向

华文教育学界须要关注的倒是华文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与学习品质。

具体说来,就是追求华文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关键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热爱民族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文艺审美与生活陶养、道德品质与理想人格、民族文化传承与多元文明互鉴等“语文核心素养”内核,让学生具备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品格与关键能力,成为在国内外跨文化教育情境具有竞争力的终身学习者。

华文课程教学场域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须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学习需求,以学生之心为心,以学生的兴趣为兴趣,指引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方法,增进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民族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造就学生“学会”、“会学”、“爱学”华文,真正学有所得所成,促成个体学习发展。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