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当今世界与“博弈论”/黄英豪博士

上一次在班上教“博弈论”的时候正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结论是欧盟不敢把希腊给踢出去,但希腊要撙节慢慢摊还债务。我们是沿着“博弈论”推敲出来,前提是所有牵涉的人物和单位都是“理性的”。

回顾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把欧盟推向分裂边缘,时任希腊总理齐普拉斯也利用希腊人民不愿为债务危机而撙节为后盾,画饼充饥的在2015年7月5日来个公投,强硬的与欧盟抗衡与谈判。



更绝的是齐普拉斯在同年4月8日单刀赴宴,到俄罗斯拜访普丁,会后对外宣称此行“没有向俄国要求财政援助”,此地无银,实实虚虚一番。齐普拉斯深知以希腊的地理位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绝对不可能让希腊投靠俄罗斯。

当时我在班上刚好讲到“博弈论”就地取材利用希腊活生生的例子给同学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想不到时移事迁,此次特朗普上台,班上同学再次要我对中美关系予以评论,看看“博弈论”是否可以在此派上用场。

“博弈论”文明角斗

单单希腊债务危机这一事件,就让“博弈论”(Game Theory)这门深奥学问变得如此生动和实际。著名经济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荣誉讲师约翰·纳什(John Nash)于1994年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海萨尼(John C.Harsanyi)与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本来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简单来说“应用数学”就是把数学拿来“学以致用”。以此类推,就是当两者在博弈(文明的角斗)的时候加入一些客观和具体的数据来分析和推敲,摸索对方下一个步骤。



要了解“博弈论”通常会引用个典型例子叫做“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来讲解。“囚徒困境”是讲述两名共犯被分开逼供,甲犯和乙犯都分别被告知如果认罪,从实招供,指控对方,将被从轻发落。如果否认有罪,而另一个犯人招供,将罪加一等。其实对这两名囚犯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彼此都不认罪,以期达到无罪释放结果。但关键是你信得过对方吗?你能保证对方不背弃你吗?

特朗普非理性人

“博弈论”有一个重点就是“可信威胁”(credible threat)的巧妙运用,面对敌人,你要拿出排山倒海的威胁但不仓促落实,就好像核武威胁,不然的话牵一发则动全身,一发不可收拾。但这里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当事人必须是“理性的”,在书里常常引用的例子是个非理性手握炸药的强盗威胁你,你不就范他就引爆炸药,与你同归于尽。

现在特朗普就像手中握着炸药的要来跟中国谈判,而拿着炸药就是“一中原则,台湾问题”。而且新官上任迫不及待,雷厉风行,总统行政令厚积薄发,搞到人心惶惶,甚有不顾后果,一意孤行的气派。这边厢对7个回教国颁发禁令,回头话不投机不顾礼节又挂了澳洲总理特恩布尔的电话。

所以我跟同学们说了,这一次跟希腊债务危机相比完全不同,事关当今世界出现了个“非理性”不按牌理出牌,一味凭直觉不顾后果的发号施令的特朗普,轻则贸易战争,重则干戈相见。

纳什老教授语重心长的留给世人曰,“博弈论”的终极目标是双赢,可我们将要面对的恐怕是“零和游戏”,总要有一个输家,就可能的就是两败俱伤!

反应

 

国际财经

特朗普关税战冲击 3大类商品先涨价

(华盛顿2日讯)特朗普兑现选举时的承诺,率先对中国、加拿大及墨西哥课关税,幅度高达10至25%,打响关税战的第一炮,专家警告,消费者将承受供应链中断、物价上涨及通胀的后果,就算各大企业预先囤货,只是延后物价上涨的时间而已,其中电子产品、杂货及服装是最有可能先涨价的3大类商品。

根据中时新闻网引述Business Insider报道,美国对加拿大与墨西哥课征25%的关税,对中国产品征收10%的关税,引发加拿大与墨西哥政府反制,报复性关税措施将在4日同步生效,北美贸易伙伴的关系相当紧绷。

咨询机构ImportGenius研究主管William George警告,供应链恐因此陷入中断,关税战对消费者造成直接影响,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份。

William George观察贸易数据,发现沃尔玛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规模增加了33%以上,显示企业提前出货,尽可能消除关税战引发的供应链危机,但就算如此只是延后冲击。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供应链学者Christopher Tang表示:“库存商品能让价格在几周内保持稳定,但就算是准备最充足的企业,依旧抵挡不了趋势,消费者购买墨西哥制造的汽车,价格可能会大涨3000美元(约1.33万令吉)但愿事情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代表加州80万家拉丁美洲企业的拉丁裔商会主席Ruben Guerra坦言,现在肉类、鸡蛋的价格已经很高,但所有产品将会再次上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否则会失去许多生意,“消费者要做好准备,会影响全国每一个人,而不是几家企业。”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