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当补习沦为恶习/林煌达

最近,我国某家补习中心,以“半工读计划”,吸引中五毕业生当助教的纠纷,再度成为众人讨论焦点。

据媒体报道,这些补习集团,除了常以学生当作活招牌,刻意标榜他们在学校测验中考获多A的佳绩之外,也常以衔接外国高等学府的工商课程为噱头,吸引那些急于求成的离校学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在补习中心里“半工半读”。



如今,在高度企业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的社会,“教育”已不幸地沦为了现代人牟利生财的工具。这些所谓的教育工作者,将教育当作传销事业般经营,甚至还把补习中心里的教职员,包装得有如商界的成功人士般耀眼,无疑已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个所有人都盲目追求“A”的时代,补习可谓深得本地华社的推崇及喜爱。一直以来,社会的主流观念执着于如何为孩子打造漂亮的成绩单。这样一来,补习即自然而然地成了现代孩子生活写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十年来,马来西亚的补习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且使得我国学生补习风气如斯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补习风气在西方国家的华人社会中也颇为常见。据美国《侨报》报道,洛杉矶的某些家长因望子成龙,不惜砸下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至于在澳洲悉尼的补习班,也在短短的10年间增长了300%。

然而,这种消耗了大量学习时间和费用,却无法达成理想学习成效的做法,无疑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与挥霍。



此外,这类“花钱拼成绩”的想法,也间接地助长了家长利用孩子的成绩当作炫耀本钱、相互攀比的心理,更为一堆欺世盗名之徒,稳建一个以教育之名“创富”的绝佳平台。

补习或将抹杀学习兴趣

表面上看来,补习作为应试教育的重要推手,确实能够通过提升学生的课业成绩,为他们带来正面的学习效益。

可是,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而言,补习为他们带来的压力,极可能会加重他们对学习的厌恶,甚至因而抹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中国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如此看来,与其关心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如先操心怎样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避免他们在填鸭式教育的制度下,被灌输了一堆不切实际的假知识而浑然不知。

补习的原意,理应是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及需求,在不加重学业负担和压力的情形下,协助学生赶上其学习进度。然而,现代教育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即是在弄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什么之前,就急着依照社会的标准,为孩子打模定型,进而让补习成了一种“恶习”。

东方社会普遍都对“勤能补拙”一说深信不疑,却没曾想过这或许只是一种缺乏学习效率的自我安慰。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学习的热忱及方法则更为关键。

在学无止境的今天,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因此,任何人若是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自行消化且吸收,其效果相信将远比补习来得更理想。

反应

 

要闻

学生遭性骚扰却被问话 学术组织抨频找错对象

(八打灵再也23日讯)在教授涉嫌发布裸照性骚扰学生事件上,马来西亚学术运动组织(Gerak)谴责当局传召公开指责这名教授的3名大学生和一名学者问话。

大马学术运动组织形容,此举是不必要的。

该组织发文告说:“为什么当局如今越来越频繁地找错对象,恐吓和惩罚向来为受害者的大马人,而真正的罪犯却如此轻易地被放过?”

据报道,警方已传召这4人问话,他们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目前已被停职的马大教授,指他们涉嫌违反2012年和平集会法令。

其中一人已在上周录取口供,而其余3人,包括马大女权俱乐部主席陈捷雯(译音)则将在本周六上午接受问话。

其他人包括马大性别研究硕士毕业生代表S.英德拉玛拉、拉曼大学生黄晓优(译音)以及马大学术人员协会执行委员阿兹尼贾。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