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恩赐的统考?/廖珮雯

日前关丹独中被揭露,根据考试局条例,关中学生不能参加独中统考,但我国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回应媒体,已指示教育部总监,将考试局发出的公函作废。

从新闻中得知,问题出于考试局官员的认知,同时在没有与教育总监商讨下发出。以后若发生与统考或华教相关事情,应和副部长办公室商讨。



站在马来西亚华人的角度,副部长的回应完全以华社华教的利益出发,可谓替华社提供了安心的言论,保障了关中学生参加统考的权益。

然而,若从条例、程序与行政伦理上,上述言论可发现我国公家机关一项极为严重的问题,意即只要权力和职称够大,背后的靠山够大,一切好办事。

考试局官员没错

首先,考试局官员没有做错,他是根据条例回复信函,一切照章行事,没有照章行事的反而是关中此一特例。

在现有国家教育体系下,新成立的关中本就不具有独中的性质(根据教育部批文,明文规定关中是一所私立中学,主轴是政府课程),但为了获取华社选票,赢得华裔的心,获得政府“格外开恩”,允许学生参加统考。



第二,高官将此信函问题归咎于该考试局官员,在没有与上司商讨下“自作主张”,在涉及华教这类课题时,政治敏感度不够,以后必须先与副部长办公室商讨。

事实上,如果我国教育政策能平等对待各族,并在条例上修订,照章行事的官员其实不需对某些课题格外敏感,按照正规条例和程序来做即可。

第三,关中作为非独中,学生却能参加统考,如果华社因此接受这项特例,就等于接受政府给予关丹华社的某种特权。华社因此保持沉默,或欣然接受,就产生更大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也能接受政府给予土著某种特权呢?如果认为某个种族获得特权,导致各族获得不平等待遇,为何当政府给予华社这项不大不小的特权时,却没有人表示反对?是否因为这项特权的获益者是华社,而不需反对?

罔顾行政程序

第四,只要某事项被列为特例,政府官员就不能照章行事,只要问过权力更大的官员,只要官员点头,任何列明的条例都是橡皮图章,不需遵守,只要听话就是,这根本就是权力办事,而不是根据行政程序办事。

如果希望政府在最基本的教育政策下,给予各族平等多元的教育选择权利和待遇,华社应秉持原则为尚的态度,争取最根本的结构性改革,要求教育政策修订,而非仅止于满足华社现有短期利益或特权,以职位权力压迫职位低的官员听话办事,罔顾条例列明的行政程序。好的政治治理,不应该是这样。

摊开来说,关中学生能参加独中统考,只是政府给的一点短期甜头,安抚一下短视的华社政党和社区领袖,让他们拿着这颗糖,向普通百姓耀武扬威一番,然后宣称“我们有做事的,请支持我们吧”。如此而已。

反应

 

要闻

“几时承认统考?” 刘华才请安华正面回应

(吉隆坡27日讯)民政党全国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促请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正面回应董总主席拿督陈有信的谈话,若政府真要承认统考,应该坦诚公布时间表,让华社知道何时落实。

他表示,安华既然熟读论语,那就应该知道在《论语·颜渊》里有:“民无信不立”,意指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刘华才在周一发表的文告中说,不论经商或参政,皆须以诚信为本,绝不能失信。政府是诚信制度的制定者,又是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的管理者、监督者和裁判者,必须言出必行,即使办不到也应该说明真相、告诉原委。

大选宣言有列明

“在希盟《投希盟、一定能》第15届大选宣言的教育改革中有列明,希盟会继续努力争取承认统考文凭,希盟领袖至少应该然董总和全国独中的领导人知道,所谓的‘继续努力’已经努力到什么地步?保持沉默,只会让华社更加忐忑不安。”

他说,董总的领导是在1月18日向政府提出要求,教育部至今没有给予任何回应。安华自己曾说,华文已是国际语言,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华语,而学华文最好的地方就是在独中。若能进一步晋升到承认统考,那就更加完美,也算了结华社多年的心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