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成也中国败也中国的特斯拉/潘政麟

在当今全球的绿色转型浪潮中,电动车行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特斯拉作为先行者,其历程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中国元素”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特斯拉的兴衰起伏,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分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双重影响力:既是推动其迈向巅峰的强劲东风,也成为了其面临严峻挑战的新战场。

起初,特斯拉在电动车这片蓝海中破浪前行,面对技术瓶颈和资金链紧绷的双重考验,马斯克以其超凡的毅力和远见,带领特斯拉披荆斩棘,致力于实现清洁能源的梦想。2020年前,尽管绿色转型的趋势初现端倪,但公众的疑虑与不信任如同迷雾笼罩,特斯拉在孤独中砥砺前行。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中国向特斯拉抛出了橄榄枝,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政府的绿灯,不仅为特斯拉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准入,更在资金、政策等多维度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使得上海超级工厂奇迹般地在短短一年内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一壮举不仅令特斯拉股价扶摇直上,也让马斯克一度登顶世界财富之巅,中国成为了特斯拉传奇不可或缺的篇章。

机遇与竞争

然而,中国市场既是机遇的沃土,也是竞争的熔炉。特斯拉的入驻,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层层涟漪。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吸收特斯拉的技术精华,更在本土化创新和市场洞察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灵活性与创造力。昔日的跟随者,如今已成长为能与特斯拉并肩竞跑的强劲对手。

2022年至2023年间,比亚迪的销量逆袭,生动诠释了中国企业的学习速度与变革能力。这不仅是数字的较量,更是发展模式与创新战略的深度比拼。特斯拉的股价波动与市场压力,映射出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复杂性与激烈竞争,它警示着:即便是在全球领先的舞台,也必须时刻警醒,不断创新,以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特斯拉自踏入中国市场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条铺满机遇的黄金大道,其股价随之扶摇直上。然而,中国本土企业并未甘居人后,而是以特斯拉为镜,快速学习与策略借鉴。

创新与追赶

特斯拉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广阔天地;而其近期所面临的挑战,亦映射出中国竞争对手的蓬勃兴起与市场份额的悄然更迭。这是一场创新与追赶的赛跑,是“成也中国,败也中国”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全球商业舞台上,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棋局。

特斯拉的“成也中国,败也中国”,不仅是对特斯拉自身经历的精准概括,也是对所有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生动注解。

反应

 

国际财经

汽车业务营收跌8% 特斯拉Q4净利猛挫71%

(纽约30日讯)特斯拉公布的第四季度收益和收入未达分析师预期,净利按年下降71%。该股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随后反弹。

特斯拉第四季营业额257亿1000万美元(约1129亿令吉),同比增长仅2%,上一年同期251亿7000万美元(约1106亿令吉)。

汽车业务营业额同比下降8%,从去年同期的215亿6000美元(约947亿令吉),降至198亿美元(约870亿令吉),其中6亿9200万美元(约30亿令吉)来自监管积分收入。

公司表示,旗下Model 3、Model Y、Model S和Model X的平均销售价格下降是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公司预计到今年汽车业务将恢复增长。

特斯拉净利较上年同期下降71%,至23亿2000万美元(约102亿令吉)。去年同期为79亿3000万美元(约348亿令吉)降。去年的净利因一次性非现金税收收益59亿美元而大幅增长。

特斯拉的财报发布前,其股价因特朗普当选总统而大幅上涨。特斯拉总执行长马斯克是特朗普竞选的主要支持者,并领导了总统的新政府效率咨询委员会。

自特朗普在11月胜选以来,特斯拉股价大涨,投资者押注马斯克的影响力将推动有利政策,并减少对其公司的监管。

特斯拉表示,经历了充满挑战的2024年之后,预计今年汽车销量将增加,抵消了盈利不及预期带来的影响,推动公司股价盘后反弹。

该公司在预测“2025年回归增长”时提及的原因包括汽车自动驾驶方面的进步和新车型计划。

特斯拉周三在第四财季业绩详情中还预测,人工智能、软件和基于车队的利润将加速增长。

这一预测缓解了对电动汽车市场的担忧。

汽车交付量下降

今年1月初,特斯拉公布第四季交付量为49万5570辆。全年交付量约180万辆,标志着该公司首次出现年度交付量下降。

交付量是特斯拉最接近销售额的指标,但公司并未在股东沟通中对其做出明确定义。

为了冲刺2024年底,特斯拉提供了各种库存车折扣,并为北美地区通过老车主推荐的新客户提供额外优惠。在中国,特斯拉在推出改款Model Y Juniper前,已降低了畅销车型Model Y的价格。

在周三的股东报告中,特斯拉指出,“客户仍然最关注价格可负担性。”

公司表示,将“审查每一个环节”的单车成本,以确保电动车更具价格竞争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