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我国有何值得狮城人羡慕?/利亮时教授

马新自1965年8月9日分家以后,就各自发展。在当时而言,不少的我国人民都不看好新加坡的未来,自然也包括我们当时的主要政治人物。

然而,经过20年的时间,新加坡大约在1980年代初就开始超越我们,如今可以说是把我国远远地抛在后头。近日有一位本地理财师通过TikTok账号@cflieu表示,新加坡人民对于我国人民拥有的两样东西是相当的羡慕,轻易拥有车子,以及我们政府对于提取公积金的条件相当的宽松。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小部分新加坡人民的想法,并非所有新加坡人都有如此的看法。作为我国人民,我们这两点值得邻国人民羡慕吗?

就公积金而言,我们在疫情期间,让人民提取公积金,各位觉得是政府的德政?当时政府允许这样做,正是代表政府财政吃紧,已经没有能力协助国人度过疫情的经济危机,因此让人民提取自己公积金的款项来自救。

这种做法显示我们自己的国力不足,政府在危机处理上根本没有妥善之法,此举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中包括了疫情这一代的国人,退休后会面对生活上的困境。

我们国人在拥车方面确实很容易,而新加坡人要拥车确实有些难度。

笔者先从我国的情况来讨论此事,我们的国人真的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车子吗?我们为什么一出来工作就要买车?原因在于我们的公共交通十分落后,捷运或地铁的覆盖范围十分的有限,火车的服务也是不敢恭维,巴士就更不用说。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治安不好,自己开车较为安全。

买车是迫不得已

从上述来看,我们买车是迫不得已,而且在我国拥车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车我们是“寸步难行”。

由于我们公共交通缺乏规划,使得车子爆量的增长,从而导致上下班严重塞车的问题,至今一直无法有效的解决。我们这种拥车的情形,值得邻国羡慕吗?笔者认为根本不需羡慕。

反观新加坡,为何该国政府要限制车辆,买车必须先买拥车证(COE)?主要在于新加坡政府不希望车辆过多,导致整个城市交通出现瘫痪的状态。新加坡在地铁和巴士的规划都十分完善,其实一般人民根本没有买车的必要。

在新加坡拥车是业务的需要,或者是身分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拥车不是如我国人民般是必需的。

我国拥有广大的土地,这是新加坡所没有的,而当两国人民互视之时,都会羡慕表面的东西,但是我们缺乏对社会内部的观察和体验。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完善,以及要保护其国人老有所终,其实是我们缺乏的。

管理偏差治安不靖

以前的前辈都一直跟笔者说要回国服务,因为我们国土广大,生活舒适。

当笔者走过和生活在一些国家后,深刻体会选择落脚在一个国家不是看其国土,而是看该国政府是否真正的为国为民,让人民安居乐业,免于恐惧。这是我国政府所缺乏的,我们虽有天然资源和土地,但是我们不靖的治安,以及管理上的偏差,就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让老百姓惶恐不可终日。

反应

 

言论

行动党拿下新古毛议席/利亮时教授

新古毛这场补选固然不足以影响雪州的政权,但是对于团结政府与国盟而言,两者都有输不起的压力。

对团结政府而言,如果新古毛州议席失守,则代表国盟力量,已经成功进入富庶的州属,来届大选对团结政府来说将是一场硬战。就国盟来说,拿下此议席可以提振士气,另一方面也对团结政府从雪州到中央皆形成压力。

这场补选让朝野阵营都不敢掉以轻心,双方领袖都卯足全力为本身的候选人辅选。这场补选代表希盟出战的民主行动党,一点都不敢托大,在竞选期间不断的催出基本盘。

这场补选本来就有利于民主行动党,原本该党就在地方拥有一定的支持力量是其一;选民结构上,该州议席是一个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的混合区,这有利于民主行动党是其二;团结政府执政一年半,掌握一定的政治资源是其三。

更怕国盟极端

5月11日的开票结果,一如之前所有的预测,民主行动党的彭小桃胜出。这场补选如过往补选一般,投票率基本偏低只有60%,但是彭小桃仍以3865张多数票胜出,只是比上一次少254张。

彭小桃的胜出,显示团结政府获得人民的支持,大家可能对团结政府这一年多的执政,还是存在不满意,但是大部分选民更对国盟缺乏信心。国盟部分领袖的极端言论,亦无法获得逾半选民的认同。

这次投票率虽不高,但是彭小桃还是在选票百分比上取得些微的增长,这已经相当的不错。

团结政府在这次胜选后,仍需继续推动国家的发展,以及在族群和宗教议题上有更强的论述能力,以化解国盟的攻势。

从新古毛补选来看,国盟在该区仍有一定的基本盘,这是团结政府必须正视的。

团结政府必须清楚看到,马来选票基本上是被伊斯兰党和土团党,巫统和人民公正党所瓜分,华人与印度人选民,则是逾半以上支持团结政府,而新古毛就是在此种情形下获胜的。

争取马来选民

安华在未来3年,在继续巩固华人和印度选票的同时,积极去争取逾半马来选民的支持,这样团结政府才能在下届大选再度执政。

安华未来之路是荆棘满途,如何带领国家走向坦途,则考验当下执政团队的智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