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勿相信直觉/黄春梅

总结2023年的投资经验,你学到了什么?
2023年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常棒的学习年,也是我验证2022年的策略是否正确的关键年,在此和大家分享我小小的经验总结。
经历了2022年全年大跌,我深信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所以倾囊投资,不愿意错过这难得的大减价。
但在这种投资氛围下,要坚持下去是不容易的,因为不管看报纸看社媒,都是一片愁云惨雾,管你是投资大咖还是仙家,大家的反应都非常负面,好像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好在我不是初出茅庐,选择不理会这些市场噪音,坚定地从投资大师的经验和书里寻找答案,这才不错过机会,得以提早入场,参与2023年下半年的大涨。
所以套句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名言,“投资的诀窍是学习不要相信你的直觉(更何况是他人的直觉),并坚定地让自己不去理会它们,与你的股票同在,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另一个我学习到的重点,是资产的分配。
我个人选择用信托基金来多元化投资地区,在股市于2022年初剧烈下挫时,不管什么市场什么公司,全部跌。
大跌时全场都是选择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大跌时全场都是选择,但我必须选定在股市回升时最有确定性先上升的市场,所以我坚定地选择了科技以及美国基金,作为加码的主力。
所以虽然中国同样大跌,但我认为它比起美国来得更不确定,所以是我加码的次要选择。
而且先前我不太留意组合的比例,只是以价值是否低估来决定投资与否,以致于总是处于高估的美国和科技基金占比太小,一直以来都很低估的中国和亚洲占绝大多数,那现在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来重新调整组合的比例。
那现在科技和美国类基金大涨,中国还持续低迷,我还会追加中国吗?
当然还是会,但我会更倾向于定期定额投资,因为组合的中国占比已经很大,这个原则必须牢控,不然过去的错误会再重演。
所以在投资里犯错绝对不是坏事,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最重要是我们从中学习了什么,那就可以在投资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安心。
下一期再和大家谈谈我其他的领悟,愿市场与你同在。
企业财务的当务之急 ESG现在不做就亏?/李文爱

环境、社会和监管(ESG)曾被认为是大公司的公关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各种规模企业面临的严肃财务问题。在大马,推动它的不仅是全球趋势,还有当地法规、政策变化和资本市场需求。
然而,许多企业仍在犹豫不决。ESG通常被视为昂贵或复杂的事,但事实恰恰相反:忽视ESG的代价可能更高,从长远来看还会造成财务损失。
(一)资本获取与ESG相连
ESG是评估信誉和投资风险的关键指标。银行致力于永续融资目标并动员可持续融资,将绿色标准纳入贷款实践中。
国行通过气候变化和基于原则的分类法和气候风险管理和情景分析政策文件等举措,积极将ESG融入金融领域。这些政策促使银行更严格地评估ESG风险,并鼓励具有气候适应力的贷款行为。
(二)国内和全球市场准入需要ESG合规性
我国为在大马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及大型非上市公司引入了国家永续发展报告框架。2022年,交易所还推出了自愿碳市场——大马碳交易所。
即使是向大公司或跨国公司供货的非上市中小企业也应达到ESG标准。那些未能跟上步伐的企业可能会被剔除出供应链或失去出口机会。
(三)碳税和气候变化法案即将出现的新成本因素
即将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预计将包括碳定价条款,可能以碳税或排放交易计划的形式出现。
任何碳定价机制的引入都将产生直接的财务影响,涉及高排放的企业可能很快就要为其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付费。
投资于能源效率、低碳技术或参与自愿碳市场(如布尔萨碳交易所)的公司可以抵消甚至货币化其减排量。气候变化法案也可能会为这些机制提供监管框架。

(四)ESG有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ESG是提高运营效率的工具,改善能源利用、减少浪费或简化物流的公司往往能实现真正的成本节约。
例如本地制造商和发展商越加采用太阳能。根据永续能源发展局推广的净能源计量计划,安装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的企业可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回电网,从而减少电费和碳排放。
(五)风险管理和业务韧性
进行气候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预测、评估和减轻这些风险。
例如将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原则纳入业务规划,有助于识别供应链脆弱性或气候相关资产风险。
社会风险(例如不良的劳工实践)可能使公司面临诉讼、抵制或运营中断。在本地制造业和种植业,过去的违规行为已导致国际买家和监管机构有禁令,凸显糟糕的治理和社会监督如何造成数百万美元的业务损失。
(六)吸引顶尖人才赢得消费者信任
年轻员工倾向选择与其价值观一致、积极承担社会与环境责任的公司。研究也表明,在具有ESG意识的企业中,员工敬业度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有助于降低员工流失率与招聘成本。
另外,越来越多人愿意支持永续来源的产品,甚至抵制涉及劳工权益问题的企业。企业若能通过ESG策略展现诚信,不仅能吸引员工,更能赢得客户忠诚度,强化品牌声誉。
结论是ESG的财务案例不再限于理论。它已被写入国内银行业务、贸易政策、税收优惠及气候变化法案中。
ESG绝非负担,而是对业务韧性和长期盈利能力的投资。对于本地公司而言,问题不再为是否采取行动,而是行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