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改善赤贫需标本兼治/曾志涛

日前,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提到政府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中拨款130亿令吉用于提高慈悯援助金(STR)和慈悯基本援助金(SARA)的金额,成功帮助约1万5000个家庭脱离赤贫。

笔者认为,发放援助金虽能缓解赤贫家庭的经济压力,但要实现根本脱贫,政府还是必须制定全面可续的解决方案。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赤贫家庭的定义为月收入低于2589令吉,而极度赤贫家庭则是月收入低于1200令吉。截至2024年10月31日,国内共有7308户赤贫家庭户主,涉及2万5144名家庭成员。

令人惊讶的是,人均国民收入(GNI)排在首位的吉隆坡,在全马极度赤贫人口中排名第一,数量达到474个,而人均国民收入排名第三的槟城,其赤贫家庭户主也居全国之首,共有1650户,涉及4994名家庭成员。

仔细推敲,收入水平的两极化,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换句话说,高收入群体拉高了城市的整体收入水平,但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却因低技附加值工作,始终处于经济边缘。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

与此同时,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例如居高不下的房租和交通费用,进一步压缩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空间。

由于赤贫家庭无力承担高质量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实现阶级跨越。

在应对赤贫问题时,短期内直接的经济援助虽然重要,但赤贫家庭仍会因医疗事故、失业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再次陷入贫困。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结构性经济改革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对许多赤贫家庭而言,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赤贫群体的孩子无法享受与富裕家庭同等的教育条件。

从长远来看,政府必须建立更完善的教育预算与资源分配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城乡教育差距,通过数据调整政策优先事项,确保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教育,住房问题也是赤贫家庭的沉重负担。以吉隆坡为例,近年来房价和租金的快速上涨已使许多低收入家庭被迫迁往更偏远的地区,导致更高的通勤成本。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

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应考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通过增加可负担房屋的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体系以及制定灵活的住房补贴政策,来减轻赤贫群体的经济负担。

第三,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也需进一步扩大。虽然政府设立了多个社会援助项目,但许多赤贫家庭仍未能及时受惠。

政府应想办法简化援助申请的流程,提高援助分配的透明度,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低教育程度和残障人士,都能享受到这种福利。

解决赤贫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

政府必须在提供短期援助与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全方位和多管齐下的方法,构建一个更可续和公平的财政与社会体系。 

反应

 

财经新闻

经济部:去年布城森甲玻实现零赤贫

(吉隆坡6日讯) 经济部长拿督斯里拉菲兹表示,昌明政府消除赤贫的努力取得非常令人鼓舞的进展,去年3个州和1个联邦直辖区成功实现零赤贫的目标。

他说,根据经济部的数据,至去年12月31日的国家贫困数据银行显示,联邦直辖区布城、 森美兰、马六甲和玻璃市已实现零赤贫;目前,全国还有1793户家庭,被列为赤贫。

他提到,吉隆坡联邦直辖区的赤贫家庭数量最多,共有507户,其次是吉打的314户、柔佛的298户、雪兰莪的168户和登嘉楼的124户。

他通过国会网站书面回复,云冰国会议员拿督阿都卡立询及各州赤贫最新数据时还提到,其他州的赤贫家庭数量则为,吉兰丹(81户)、沙巴(80户)、槟城(67户)、霹雳(57户)、彭亨(46户)、联邦直辖区纳闽(43户)和砂拉越(8户)。

他强调,政府将继续通过符合昌明经济:赋能人民框架的中长期措施,进一步去消除其他州的赤贫。

“举措包括提升目标群体的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以提高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社会支持的可及性,并增强赤贫家庭的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