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改革体系解决合约医生问题/黄子诚

我国日益严重的冠病疫情已经将公共医疗体系推向崩溃边缘,而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医生更是公布了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抗疫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是压力过大或过度疲劳。

除了疫情过于紧张,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暴露出了前线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人手的问题。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我国的合约医生竟然发起了抗议。事出必有因,除了不受保障的未来事业发展路线,在合约届满后会否再度被更新,甚至不知哪一分钟什么权益又被剥夺,这些一点一滴的不公平对待,都是导致这群满怀为人民服务的热血医生选择抗议的原因。

你可以不赞同罢工这个做法,毕竟医疗服务业不是其他行业,可以说停就停,尤其现在冠病肆虐,但无可否认的是,合约医生问题应该被重视,因为这关乎的不是这些医生的饭碗问题,而是攸关国家医疗体系,你我能否在未来生病时得到更好的照顾的问题。

合约医生制度,是政府在2016年因为毕业医学生等待到政府医院实习的时间过长,政府推出的一项折衷方案。在不增加卫生部既有公务员的数量下,又可以更快速的让这些毕业生开始实习。然而,这项方案并没有获得后续跟进,虽然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却没有长远方案来安置合约届满的实习医生,而第一批的医生,也就将在今年年尾合约届满,虽然距离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卫生部到现在都视乎还没给出什么方案。

制定更透明筛选标准

其实,合约制度如果能够有效实行,将可以起到守龙门效果,把资格不符或表现不达标的实习医生过滤掉。在过去的制度,只要完成两年服务,将会自动升格正式医生,这也导致了卫生部内部出现一部分表现不佳,但还是保得住铁饭碗的医生。

合约制度可以把不好的去掉,最好的留下来,提升公共医疗体系整体水平。这是私人界普遍的做法,也被证明能有效提升效率。只是,在执行方面,卫生部必须能制定出更透明的筛选标准,以及更清晰的合约更新条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关上帘子的做事作风,让这班合约医生活在不知道如何保住自己饭碗的恐慌当中。

政府公务员体系臃肿不是一两天内发生的事情。160万的公务员大军,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绝对可以让马来西亚名列前茅。而背后庞大的财政开销,是政府不能像过往般,让所有医学毕业生都得到永久医生职务的原因。

卫生部除了应该进行内部整合,更应该去除表现不佳的毒瘤公务员,以便能容下这批关乎国家医疗体系未来的生力军。这样更可以提升卫生部整体效率及表现。毕竟,提升公务员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和有效。

检讨医学院录取上限

追根究底,庞大的医学毕业生数量,也是造就今天问题的导火线之一。90年代的大马,由于严重缺乏医生,医学院就如雨后春笋般开办,伴随着外国留学归来的毕业生,就造就了医学毕业生数量爆炸的问题。当供应多于需求时,就出现了无法完全吸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政府可以做的,不止应该像现在这样停止发放新的医学院执照,更应该检讨现有医学院的年度录取上限。这样虽然不能马上解决现有问题,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现有灾难无限恶性循环。

合约医生们与其他医生一样,都是经过了艰苦的训练,牺牲自己睡眠、健康、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为人民服务的一群医生。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保住饭碗,而是希望看到他们的病人,能够健康地走出医院。而他们得到的待遇,却远不及他们的付出。他们很多并没有要求太多,只是希望能够在不需要担心自己饭碗及未来的前提下,能够安心为人民服务。如果连这都无法实现,我国医疗体系将很难获得改善。

合约医生问题,看似严重,但却只是更严重体系问题的冰山一角。政府如果有意全面性提升国家医疗体系,或许,合约医生问题的改革,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反应

 

要闻

医生待命津贴未定案 推新措施须先解沉疴

(吉隆坡26日讯)合约医生罢工组织认为,政府在实行任何新措施前,需先解决之前就堆积下来的问题,包括已长达12年不曾调整的每小时9令吉16仙的医生待命(on-call)津贴。

该组织发言人在接受《马来西亚前锋报星期刊》访问时说,政府应先解决医生待命津贴问题,才来谈推行新制度,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发言人指出,政府在去年8月曾透露,愿意考虑并接纳该组织所提出的建议,将医生待命津贴从55令吉提高至65令吉,但也仅限于考虑,至今仍未拍板定案。

“在实行新措施前,政府要先解决那些很久以前就堆积下来的问题,之前的问题都还未解决,推行新措施,又有什么用?

“政府也要想想如何增加医生人数,因为目前还有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专科医生和医疗助理。”

较早前,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阿末博士指出,内阁议决取消试行医护人员新轮班制度(WBB)建议,以便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审查和研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