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改革教育人人有责/黄燕娣博士

每逢校内外统一考试临近,老师们总是忙于赶课、借课和补课。尽管老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考前复习,但仍有学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面对学生成绩不佳,老师和家长有时会因此生气,责怪他们不用功、懒散、被动及不认真等。甚至指责他们因为平时作业抄袭别人的,加上不爱阅读,把时间都花在科技产品上,导致成绩不理想。

这些指责部分确实有其道理,但我们是否该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不佳的学生共同具备这些特征?我们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去协助他们?

许多学生的不良习惯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而是长期养成的。

习惯塑造个性,个性决定命运。也许家庭教育存在着问题,也可能是学生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法,或者小孩天生就有学习障碍。

几年前,我国有一位七岁的小孩曾向教育部长申诉,希望减少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的教育部长也明白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他也无能为力。

可见历届教育部长缺乏的是教育改革的勇气,也沒有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决心,要不然我们学生的教育素质也不会落后先进国家那么多。

多年来,我们一直停留在要求政府检讨和喊口号阶段,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并未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教育问题。

例如缺考教育文凭的考生增加、校园霸凌事件时有发生、逃学和辍学有增无减等问题不断出现。

我们的教育一大缺陷是过于注重培养学术和职业精英,而忽视也必须同时培养具备生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尽管在学校挂起了各种愿景,制定口号和目标,拟写了一本厚厚的教育蓝图,但无论怎么变,师生仍然不得不面对死记硬背的知识,放不下已过时的应试教育,还有落伍不公的种族教育固打制。

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有人认为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我们看到的教育制度却似乎停滞不前,改革的步伐缓慢,尤其是公共考试的模式。

另一方面,人们往往低估学习者的潜能,认为学习需要完全依赖老师。教师们也以为只有通过她们的口传授知识,学生才能学到东西,认为教科书才是最新的资讯。因此,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法一直延用至今。

长期以来,学生为了文凭和分数而学习,教师也被分数牵着鼻子走,不得不为了应试而教学。整个社会都充满着分数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只有考取优秀的成绩,人生才有前途,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少家长、教师或学校领导层都还存有这样的思维,过分注重考试和文凭,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和经验的培养。这并不是一小撮有理想的教师可以改变的现象,需要有远见的行政团队一起努力。

如果我们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他们自愿追求的东西,就必须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后,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拥有乐学、爱学的能力。

因此,呼吁师生们从今日开始,积极向教育部或校方争取教与学习的自主权。如果我们还不改变教与学的态度,那么“落伍、无能”这些词汇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孩子。

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改革,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前途。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