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猎巫,不亦乐乎/甘德政博士

最近国会辩论预算案期间,很多议员借“以巴冲突”热潮进行“政治猎巫”,搞到“不亦乐乎”,本该聚焦讨论的民生大事和经济议题,反而被抛诸脑后。
“以巴冲突”成为我国各方势力竞相“政治表态”和“政治表演”的契机。有些政客不断搜罗和编织政治对手的“以巴冲突”立场,拿来无限上纲和大作文章,以突显其“政治不正确”。这种套帽子的劣质政治风气,肯定不利于我国打造民主氛围和理性论政空间。
有人在以色列籍国际知名女星的脸书上点赞,立刻就被截图抓包,作为“叛国铁证”;有人对哈马斯组织发表一些看法,立刻就被贴上“通敌标签”。
这股狂热的猎巫风气,也从政坛吹向企业和民间。一些被怀疑和以色列或国际犹太势力有关的跨国企业,成为人人喊打的“公敌”。号召抵制之声此起彼落,即使这种不理性行为真正冲击到的,只是本地员工的切身利益,很多人也置若罔闻。
借机铲除“异端”
“猎巫”一词出自欧洲中世纪的教廷针对“女巫”的迫害,当时一些被怀疑实行“巫术”的人,会被抓去公审和烧死。当局利用群众对“巫术”的恐惧,煽动群众自动自发揪出“女巫”,事实上就是借机铲除“异端”,进而巩固本身的统治权威。
在中国,对付政治立场不同者,套上“汉奸”大帽子是简单粗暴又非常有效的套路,帮满清朝廷办事、帮洋人办事、帮日本人办事,通通都是“汉奸”。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右派”、“走资派”、“牛鬼蛇神”、“黑五类”、“反革命分子”、“阴谋反党集团”等标签不断出场,让所有人陷入不断揭发、告密、批斗的漩涡。如今看来,这些都是“猎巫”的变种。
在冷战初期,美国兴起了“麦卡锡主义”,只要被怀疑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或“同情者”,就很可能惹上政治麻烦,甚至身败名裂。这股“反共”浪潮也冲击到紧急状态时期的马来亚,在“白色恐怖”的社会氛围下,当时任何人只要被怀疑和马共有关,轻则蒙受牢狱之灾,重则驱逐出境,甚至危及身家性命。
大事宣传黑材料
时间来到21世纪的网络年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却没有让人类的沟通交流更趋向理性,反而让更多人陷入浮躁和肤浅的虚拟空间。
在自以为是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正义感”驱使下,很多网民接收到单方面操弄扭曲的信息后,更容易被煽起情绪和过激反应。
后真相年代,真相已不重要,个人主观认为的才重要。也因为这样,“陈平的亲戚”、“以色列代理人”、“犹太人傀儡”之类的黑材料,即使当事人再怎么义正词严澄清,即使指控的“证据”再怎么荒诞不经,直到现在都还有人相信,甚至还拿去国会殿堂大事宣传。
或许,我国社会最匮乏的就是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让更多公民具备最基本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政治猎巫”的操作空间。
称为哈马斯袭击事件负责 以色列军总参谋长引咎辞职

哈莱维(中)声明,对以军应对哈马斯袭击的失误负有责任。(档案照)
(耶路撒冷22日讯)以军总参谋长哈莱维说,他将于3月6日辞职,为未能阻止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突袭以色列负责。
新华社报道,哈莱维21日发声明说,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展开袭击中,他对以军的应对失误负有责任,他已将辞职信递交给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和国防部长卡茨。
他说,他早前已决定辞职,但他选择等待,直至以军取得重要战果,停火与人质释放进程顺利推进,如今时机已然成熟。
哈莱维也说,在辞职之前,他将完成对突袭事件的调查,并进一步加强以军战备能力,以应对可能的安全挑战。
卡茨和总理内坦亚胡已经接受他的辞呈。
以色列《晚报》(Maariv)报道,继哈莱维之后,海军和空军部队负责人不久后也会递交辞呈。
停火后2天西岸6死
另一方面,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在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19日才生效,以色列军方21日便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发动一场行动,巴勒斯坦方面称酿6人死亡。
据外媒报道,杰宁的难民营是数个巴勒斯坦好战团体的大本营。以色列军方21日与以色列国家安全局发表联合声明说,他们偕同以色列边境警察在杰宁发动代号“铁墙”的行动。
不久后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也发布声明表示,这场突袭行动是为了将杰宁的“恐怖主义铲除”,且是为了反制伊朗“无论将其势力伸向何处,是加沙、黎巴嫩、叙利亚、也门”或约旦河西岸,所采取的更广泛战略一环。
设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卫生部表示,以色列这场行动已造成6人丧命。巴勒斯坦红新月会则说,他们的急救人员在现场救治7名遭实弹击中的伤者,而以色列部队阻碍他们进入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