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教学思维与内容改变/陈梓权

【2023年华教节特辑】

 作者:陈梓权(教育工作者、马大硕士)

随着ChatGPT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许多专家都表示我们已经正式踏入人工智能时代。

身为教育前线人员的教师必须了解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口中的未来其实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对教育造成极大冲击,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接受而不是抗拒,并且做出一些改变。

以往,人们对未来世界课堂教学的想像,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里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学习。现今,国内的华小大都拥有配备电脑、投影仪,甚至是一体机的精明课室。

必备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必须思考的是,学生真的因为精明课室而变得比较精明吗?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在课室里,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首先,谈谈教学思维的改变。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和背诵而已,而是应该在背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与探讨。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奥斯贝(D. P. Ausubel)的观点,机械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无法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其旧经验取得关联。

在此学习方式下,知识即使被记住,仍处于孤立状态,无法融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

若教师只是让学生盲目背诵,学生是无法学会如何运用那些知识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在教学中多花些时间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如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因为这些思维能力才是现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当教师的教学思维改变后,教学内容也会随着改变。根据我国华小语文教学的情况,当教师在课文中读到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往往都会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再默写。倘若教学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教师培养的只是学生记忆的思维能力,学生并无法应用所背诵的知识。

深度学习是关键

笔者认为,教师在背诵和默写这个教学步骤后,如何把背诵的知识转化为深度学习的过程,才是关键。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教材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者的写作内容评价,然后再进行创造,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不是会比仅仅背诵后的默写更具有意义吗?

教师必须让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训练,并且转化背诵成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在这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要了解世界变化,也必须在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上做出适当的改变。这不仅能让学生具备面对这日新月异时代的能力,也能够让教师这份职业不轻易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