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教学的真正意义/黄燕娣

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平衡历程和结果,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强调教学历程,却忽略了学习成果,或者只注重学习成果而忽略历程,都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认知活动,单一的方法无法代表整个教学历程,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门学科都需要有教学进度,当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必须灵活调整进度以实现教与学的功能,否则就只是为了教而教,远离了教育的本质。
然而,在教育现场,理论和实践常常脱节,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行政流程的限制,难以发挥自主性。

对于“学习者主体论”的局限性和不同解读,使得教学问题成为一个持续关注的课题。

学习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能够被学习者接受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如果教和学脱节,教学活动就失去意义,忽略了本质。

教学评量的作用在于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活动的成效,通过评鉴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而不是一味继续推进,忽略教学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学科的领导者如果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教学问题将一直存在。领导者需要创新思维,拓宽视野,有主见而不是盲目跟随传统制度。

学习经验的获得是师生相互沟通和影响的结果,在教学情境中,师生都是主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素材,提供良好的情境脉络,促进学习者在经验和价值方面的创造。可是学校教育常常无法等待,也无法全面照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师生视野交融后的结果,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个体历史视野。只有在共识产生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有交集。

教与学要融为一体,只有教没有学,等于对空气说话。教育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生活经验、期望、意义、价值的相互连接,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

教师需要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作为专业教师的期望和行动,才能真正以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

因此,专业发展不应将教师视为一个“角色”,而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有关“专业”的讨论,通过生活经验和故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的意义和行动,建构个人作为教师的自我认同。

关注以叙事方式思考的人,可以探讨多样性的可能性。叙事是一种让教师以自己的语言参与专业讨论的途径,它强调人的思想、情感、经验和主观诠释。

教师应该积极尝试以叙事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观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并借鉴他人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有助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