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教师专业发展转型/林国安

日前,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主持发布《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之2022年度报告》,提及有关报告从提高学生成绩、改进教师培训到将科技融入课堂等方面,概述教育发展蓝图对各级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的确,教育发展大蓝图实施10年以来,各级教育普及率提高、学生参与国际评比表现进步、教育文凭会考城乡成绩差距缩小等,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息息相关。

教师是教学改革主力

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性要素。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促使教学中心的转移、师生教学关系的转换、教师角色和工作内涵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态也发生了变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途径的教师专业培训活动也随之转型。

首先是培训内容以教师发展为本,侧重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不仅仅指导“如何上课”,还有关联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以及如何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培训实效性。

其次是培训设计关注教师对活动主题的认知、理解、迁移,提供充分研讨、交流、对话的机会,促进参与教师的交互体验、情感参与、主体表达,实现思维碰撞与经验分享。

提高参与度及学习力

其三是参与培训教师能以“学习者”的身分,与活动中的各环节、各要素、各种思想进行积极的对话、反思、批判和重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推动教师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从“完成任务”到“追求发展”,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学习力,收获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除了自觉参与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教师还需要完备本身专业素质结构和提高教学专业性。

当前教师入职,其专业素质结构至少应包含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论基础,并整合为教师职业特有的知识形式(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和教学力,以将学科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为易于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知识。

将学术内容化为教学

按普通的说法,就是教师要能将学术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能将学术语文转化为教学语文。这是教师教学力的主要体现。

至于教师的教学专业性,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和教学行为上,伴随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概括而言,教师研究“学情”,针对学生实际,对课程教材进行再开发与创造性实施,以切合学生生活世界,产生学习共鸣。

教师既是学科专家,也是学习专家,对学科本质和思维方法,了然于胸,教学设计能启迪学生观察、理解、评析、反思,经历专家一样的思考历程,建构概念或解决问题。

当代教育改革责成教师持续学习与发展教研能力,教育学界乃倡导学科教师组建“教师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以凝聚具有共同教育理念的学科同侪,聚焦学生学习问题,坦诚交心,不藏私、不评比高下,增能学习,激荡智慧,寻思解决问题方案,形成集体备课成果,示范实践于课堂,相互观课研议,启迪反思,深化认识,释放困惑,扩展教学的经验值,玉成学生有效学习,阔步教师专业成长。

再过两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就要完成实施期,我们期待教师专业发展转型,将为各级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更丰硕成果。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