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教育制度造成族群隔阂/林恩霆

民主行动党元老林吉祥说自己在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非马来人出任首相。此番言论遭到祖国斗士党主席拿督斯里慕克力的反击,指非马来人若要出任首相,先关闭各源流学校,因为各源流学校妨碍各族团结。

各源流的教学纲领都依照教育部的规定,以“本土意识”作为教学,唯有教学媒介语有分别,但并未让孩子对这个国家和各族带来排斥。

各源流学校也未阻止其他友族同胞把孩子送入华淡小就读。

或许大家只把各源流学校的焦点集中在华小和淡小上,但事实上,各源流学校还包括特殊学校和关爱辅导学校,还有与华淡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政府资助宗教学校。

若说华小和淡小让各族群的孩子无法一起学习,玩耍和聚集,那么这是否也会导致宗教学校也躺着中枪呢?

升大学才意识不一样

学校是否会阻碍国民团结吗?不见得!反倒是孩子完成中学教育后,想要继续升学时,才意识到自己真的不一样。

怎么说呢?摆在眼前的升学途径,大学先修班(Form 6)、私立大专和大学预科班,但大学预科班只录取百分之十的非土著或非马来人,不获得分配之后就必须选择大学先修班,然后面对大马高级教育文凭,再不然在家庭经济状况允许下,才能选择花钱到私立大专念书。

不是华小或淡小让孩子们有隔阂,而是教育制度让各族孩子在未踏入社会前,就知道“我们不一样”。有些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些则知道自己低人一等,这就是政策产生的族群隔阂!

慕克力提到印尼华裔和泰国华裔已融入当地生活文化,但他似乎忘了印尼已没有土著与非土著之分,泰国以佛教团结全民。

在2006年7月11日,印尼国会通过新的国籍法, 1958年国籍法彻底废除,华裔终享国民待遇,只要在印尼出生,都可以享有原住民待遇,而我国如今仍未想对此作出改变。

需要修正马来主义

当政府想要以政策分而治之,但却又想要打破所谓的隔阂,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慕克力之父敦马哈迪医生一直强调的马来主义,也制造了族群之间的隔阂,或许这才是慕克力需要修正的,而非沿着其父的作风,把马来种族主义一条道走到黑。

反应

 

言论

居家服刑疑云悬而未解/林恩霆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特赦之居家服刑附加谕令存在与否的事件中,其处理方式存在改进空间。根据安华的说法,总检察署曾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王宫(前国家元首任期内)的特赦附加谕令。

但总检察署或许认为其正当性存疑,这或许跟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有关。虽然安华没明说,但总检察署的确把此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让新任元首定夺。

部长回应矛盾重重

此外,他提到前国家元首多次展延特赦局会议,直到1月29日才召开。

安华没有明确指出责任人,但暗示如果早在前国家元首任期内处理,可能还有机会重新讨论这份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或在特赦局会议中将前国家元首提出的居家服刑建议进行深入讨论。

安华强调,他本人和参与特赦局的扎丽哈医生并未提到居家服刑的建议,而居家服刑的附加谕令是直接交给了总检察署。

尽管安华表示政府没有隐瞒附加谕令,但政府高官的回应却矛盾重重。通讯部长法米、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联邦直辖区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扎丽哈医生、首相署部长(法律及体制改革)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等人对附加谕令的存在表示“不知情”,尤其是赛弗丁将其称为“传闻”,令人质疑政府的透明度和协调性。

作为总检察署的主管部长,阿莎丽娜理应知晓此事,而总检察长作为政府的法律顾问,一年来频繁与安华会面,却未提及附加谕令的存在,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安华政府在此事上,可以通过更透明的方式处理此事,以减少政治伤害。首先,他应坦承总检察署已把这份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坦承可以显示政府对宪法的尊重,也能向公众传达政府在法律问题上保持专业与独立的立场。

模糊规避引发质疑

其次,在承认附加谕令确实存在之后,才说明政府已将此事交由现任国家元首处理。这种直接而坦率的态度,可以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隐瞒事实的疑虑,同时也表明这是一个由国家元首决定的宪政问题。

最后,若纳吉的律师团队决定挑战总检察署的决定,安华应表态支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

尽管这一行动可能涉及挑战王宫决定的风险,但通过法庭审理的方式,不仅符合宪政程序,也能避免政府被指控干预司法或试图掩盖事实。即使舆论出现,纳吉也可能需要承担挑战王宫的责任。

由于涉及宪政争议,包括前任和现任国家元首对附加谕令的不同看法以及总检察署的立场,通过法庭解读宪法可能更为妥当,让司法程序决定附加谕令的合法性,可以避免政府背负隐瞒的指控。

安华的处理方式未能展现应有的透明度,安华政府通过模糊程序或语言技巧规避责任,反而引发更多质疑。尽管他声称无隐瞒,但政府内部信息不对称和高官的矛盾表态已严重损害其公信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