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马与旺姐隔空过招/王介英
在内阁改组传言甚嚣尘上的今天,谁上、谁下、谁调换部门的种种揣测不胫而走,这引起众人的议论纷纷。但内阁最后的排阵,谁说了都没用,要等到手握“尚方宝剑”的敦马哈迪医生拍板定案才算数。
官场升降去留的潜规则,除了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之外,就是或论功行赏、据过惩处,或看你有没有被利用的价值,能不能替主子完成特定任务?要不就看你马屁拍得好不好?至于一无所长者,调不调部门都没有什么分别!
有人认为副揆、财长、内长、防长这四大金刚,分别由来自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土著团结党、国家诚信党的领导人担任的分配架构应该不会变,即使变也会由有关政党派人顶替。
安华能不能入阁?
但“胸中有一盘棋”的敦马,外人可不能按常理去推论。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不按牌理出牌,突然来个“马走田”、“飞象过河”的怪招!
其实,众人注目的焦点是:这次内阁重组安华能不能入阁?被问及此事的敦马回答得有点“顽皮”的说:“现在还没有空缺,除非有人辞职!”这引来旺阿兹莎医生一个同样“怪异”的回应:“如果敦马辞去首相职位,那就有空缺了!”
哇,这一来一往的隔空交锋,有人从内含“弦外之音”的话语里嗅到“气愤”的火药味,有人却看到掌握大权者似乎还想把“交棒游戏”玩下去的迹象!到底安华“任相之梦”会不会因为半途杀出一个姓马或姓阿的程咬金而幻灭?若是“希盟无大将”,那谁能充当先锋?敦马又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
有人说,要大马经济起死回生唯有让敦达因重出江湖取代林冠英,并重用由巫统跳槽过来的慕斯达法。有人却认为这样做会伤害盟党的感受。
但如果这么做真的能为大马经济开辟一片蓝天,那“伤人感受”的顾虑大可不必有,因为敦马办事、作决定一向霸气十足,何曾看过别人的脸色?如果这么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那自当别论。
那些对马智礼博士“重点错置”,硬要把“爪夷”带进华小、淡小感到十分不爽的人,希望他被调走。但这些人只看到华社、印社对他的“不爽”,却看不到其他人对他的“爽”!只要马来票“滚滚而来”,敦马岂会对他“下手”?
(作者为马大中文系讲师、拉曼大学中文系前助理教授)
成也敦马,败也敦马/许国伟

先说一段往事。
2022年,我受邀在 TEDxPetalingStreet 演讲,谈的是历史与人性。其中,我用了乾隆传位给嘉庆的故事,来对比敦马哈迪传位给敦阿都拉。
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聪明强势,是在位最久的皇帝之一。
乾隆统治时期,被称为盛世;但他晚年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官场贪腐严重,国库空虚,最终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嘉庆。而且,乾隆退位后还不愿放手,继续以太上皇身分干政,指点江山。
马哈迪是我国第四任首相,同样聪明强势,也是在位最久的。他任内推出许多大型工程,提出2020年宏愿,不少人称赞他有远见;但执政后期,国家问题百出,最终也留下烂摊子给接班人阿都拉。
马哈迪退位后也不真正退休,担任“后座司机”,继续教阿都拉怎么开车。
再看嘉庆皇帝,史书这样形容他:性格温和,能力平庸。他虽然想改革、肃贪、听真话、节省开销,但最终一事无成。大清朝江河日下,嘉庆也越来越保守。
阿都拉的性格一样温和。他提倡中庸,结果被讥讽为平庸。他也提出改革、反贪、听真话、节俭,最终也都失败,政绩乏善可陈,日渐保守。
当然,历史与人物不可能完全相像。但当不同的人有着类似的性格与处境时,历史往往就会重演。
前首相阿都拉的经历,就是如此。
阿都拉的上台与下台,是机遇也是无奈。他的“成”,在于马哈迪;他的“败”,也在于马哈迪。
2008年全国大选,国阵遭遇政治大海啸。造成这场挫败的原因很多:阿都拉个人表现问题、施政不佳、经济放缓,加上巫统内部骄横嚣张。
阿都拉放宽言论空间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阿都拉时代放宽言论空间,人民可以更大胆批评政府。特别是他允许巫统大会直播,结果巫统领袖与代表发表了许多极端种族主义言论,引发华社哗然和震怒。
除此之外,马哈迪公开炮轰阿都拉,更是推动政治大海啸的关键力量之一。最终,阿都拉黯然下台,由马哈迪“更满意”的拿督斯里纳吉接任首相。
还记得那一届巫统大会,阿都拉宣布交棒时,马哈迪静悄悄现身会场。然后,在万众瞩目、雷动掌声中走上台,拥抱阿都拉,与纳吉和阿都拉手拉手,来了一场象征性的“大团圆”。
当时的巫统上下可能心想:这下好了,敦马回来了,巫统不再分裂了,纳吉领导下一定能一洗颓气、收复江山,国阵的江山又是铁打的了。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懂了。
阿都拉退位后淡出政坛,而马哈迪却在不在其位时仍要插手政局。
他继续炮轰纳吉,后来退出巫统、成立土著团结党,再后来加入希望联盟推翻国阵,又再后来反出土团党创立新党……
如今,阿都拉已离世,而百岁高龄的马哈迪依旧活跃、四处奔走。
回看过去,阿都拉曾经握有推动改革的契机,但最终错失良机。这里头,马哈迪的影响,实在不能忽视。
真是——成也敦马,败也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