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敬人只是个人素养/方城

再读了黄子伦先生刊于27/6/17针对弟子规的论调,坚决认为《弟子规》的无用,全盘否定《弟子规》的价值,就犹如否定经典教学作为人品的基础,实让我大开眼界。

我无意逐条评论黄先生的论点,我只想说:经典教学是塑造人品的第一步,是不容否认的。不然,从古至今,我们所强调的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全都是大错的话,恐怕会开罪许多先贤。



后辈自视太高

无可否认,如今科技发达,教育普及,识字的人是愈来愈多,却没让这社会变得更安宁。若追根究底,其实就与后辈自视太高有关。依照黄生的言论,大概就是说:如果一个长辈没有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也就是那个长辈之前不够努力,后辈就不必盲目的去敬重他,因为他不配赢得尊重。我觉得这种思维是很可悲的,它会衍生更多问题。也许,不必黄生辩驳提醒,这种思维早已存在。所以,被遗弃的老人剧增,老人饿死空屋,子弑父母的案件层出不穷,不就是后辈自以为是,不敬长辈的结果吗?

对别人,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人生历练、品格、成就等,不是以年纪作为标准。就如韩愈所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年先后生于吾乎?”然而,对于父母,他们再怎么不对,后辈也绝不可以说出:“父母都没问过我的意见,就把我生下来”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我们来到世上,是因缘和合,是让我们来接受考验,成就自己的。如果父母不堪,也不可以否认父母的恩惠。(也许你可以说我信宿命,但是没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如何在这越来越来混乱的社会安身立命啊?)

传承奉献精神

另外,黄生提到父母有不对时,孩子如果进谏,父母因为没有读《弟》而不会接受。我想:现今约30岁左右的为人父母者,大部分都读过《弟》。他们是不是能接受后辈的进谏提点,就看父母如何思考《弟》的价值所在了。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这些已足够说明经典教育的功用了。就算黄先生还是觉得《弟》无用,我还是认为所有今天我们认为无用的,也许在未来就会发挥其大用!这与庄子的哲学思维里提及“无用之大用”是相吻合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做人简单一点,不需要做每一件事都要说好处,算利益。就算今天你给予一个别人认为不堪的长辈敬重,也没有什么大错,那只是显现了我们的修为与大度而已。如果一个人事事计较,那么慈善机构何必存在?各社团又何必在各中学推广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所以,不要问别人给我什么,只问自己可以给人什么。这样,博爱无私奉献精神才会传承下去,人文教育才会在日久见功效!

反应

 

言论

领袖是引领未来的榜样/方城

在一间成功的机构,若其领导能深得人心,企业发展必定乐观,员工的流动性也应该不高的。我认为,领导应该要有几个特质,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我一直认为,作为领导,就必须要有领导的气度,对于讲真话、做事不偏私的属下,哪怕他说的话不合领导的心意,领导也应加以表扬,而不是故意刁难,处处不予好脸色,让人心变凉,不想再认真做事了。人心一旦失去,就像覆水难收,很难再拿回来的。

领导也是引领未来的榜样。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发生,就让许多认真且奉公守法的老师心灰意冷,进而让阿谀奉承的伎俩根深蒂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虚伪。

成功的领导,要能做到“以德报怨”,就事论事,而不是以身分打压属下,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决定要能够以开明的心态接受劝谏,机构要有进步,必须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事事都掩耳盗铃,自以为是,是很难看到进步的。领导固步自封或全盘照收;耳根软,轻易相信流言,就会成为有心的人的棋子,任意被摆布。

我一直希望领导应该双目清明,用慧眼办事,多称赞表扬,让人在获得肯定之余,更愿意工作,而不是在上班时得过且过,求过时间而已。

用假数据骗自己

遗憾的是,现在的职场上几乎充斥这样的人,但大家却还浑然不知,反而不断自我催眠,用假的数据欺骗自己,想象一切还是美好的。

打个比方,当有人提出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之际,各方就想尽办法让学生“阅读”,制造报告,营造出全民阅读的假象。其中有多少人真正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只有天知道了。

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想学校会变成尔虞我诈,虚伪失真的地方,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了。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打工人所处的环境,常会有欺善怕恶,喜欢巧言令色的领导,导致团体或机构无法有显著的进步。若这样的情况也在栽培国家未来领袖的学校发生,学生会看到怎样榜样?实在让人不敢想象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