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最后一里艰辛路/勇瑜

语言为技能,关乎谋生,关乎能否进入某些行业。英文为国际商业语言,背后有英美强国撑腰,除非出现大变动,此游戏规则难以改变,故世人几乎都狂练英语以容易获聘、升职,甚至得到生意机会。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占了先机,常听到白人自己国内找不到吃,来亚洲随便都可以拿到高管职位,不然就是教英文。笔者就认识这么一位纽西兰白人,生物系毕业,毕业后难以获聘,最后来马教英文,日子过得很快活自在。早期很多华人父母积极转换母语,只用英语与子女沟通,都是为了要子女日后可占先机。



语言代表工作机会

语言代表工作机会。以前的马来亚,华人之间,不同籍贯垄断不同行业,福建橡胶、客家锡矿等,一些小籍贯,如果不谙大籍贯语言,只好开咖啡店去。吉隆坡本地人甚至流传,在当年,就有“不晓得福建话,就不可以到士拉央巴刹做生意”之说。今天,在雪隆区,身位销售员,若不晓广府话,很难做得称职。私立中文电台、某些广告公司,都制作大量广府话节目与广告,自然要聘请精通广府话者。

换句话说,就算同是华人,若知晓其他籍贯语而不精广府话,就不必申请这些工作。其他非华人,如马来人,若工作机会稀缺,难得找到一份适合的,却又因不晓中文而受拒,难免心生平。

林连玉当年争取华语为官方语言,困难重重,想当然尔。当华语与马来语平起平坐,可以大大方方于官方地头使用,马来语就不再高高在上。对许多马来人而言,当今虽然私人界英语为主,可是他们凭着母语,至少可以在政府机构或官联公司谋得一官半职。

再者,许多靠政府工程生存的土著公司,都以马来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如果单凭华语或淡米尔语也可以申请当中的一些工作,就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等于多了许多人来跟他们抢饭碗。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就算统考生那么少,就算统考有马来文科,承认统考,还是会刺激到一些人。

说到来,人的时间有限,对一个想要众多子女,准时上下班,悠闲悠哉过生活的人而言,最好我不必花太多时间学习其他语言(单掌握英语就须要花去整整十多年中小学时间),只用母语就可以做上一份不错的工作。下班后,陪孩子玩耍,或种种花草,或与朋友喝茶,周末去野餐,假期去旅行,快乐无忧。本来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想要下一代也能够这样,你们现在要打破这种平衡,我难道不担心?

当我们理解到他们的心态,就能够想想应对方法。当然,这是万万不简单的任务,林连玉当年当然知道马来人顾忌什么,可是族魂终究也无法拿出良策,还要牺牲掉自己的公民权。

这最后一里路,还看不见尽头。

反应

 

要闻

“几时承认统考?” 刘华才请安华正面回应

(吉隆坡27日讯)民政党全国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促请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正面回应董总主席拿督陈有信的谈话,若政府真要承认统考,应该坦诚公布时间表,让华社知道何时落实。

他表示,安华既然熟读论语,那就应该知道在《论语·颜渊》里有:“民无信不立”,意指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刘华才在周一发表的文告中说,不论经商或参政,皆须以诚信为本,绝不能失信。政府是诚信制度的制定者,又是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的管理者、监督者和裁判者,必须言出必行,即使办不到也应该说明真相、告诉原委。

大选宣言有列明

“在希盟《投希盟、一定能》第15届大选宣言的教育改革中有列明,希盟会继续努力争取承认统考文凭,希盟领袖至少应该然董总和全国独中的领导人知道,所谓的‘继续努力’已经努力到什么地步?保持沉默,只会让华社更加忐忑不安。”

他说,董总的领导是在1月18日向政府提出要求,教育部至今没有给予任何回应。安华自己曾说,华文已是国际语言,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华语,而学华文最好的地方就是在独中。若能进一步晋升到承认统考,那就更加完美,也算了结华社多年的心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