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死了一只狗之后/谢觉辉

一个月前,十八丁两个小女孩被狗咬,几天后狗死,却被验出狂犬症,开始了一场野狗惊魂。

十八丁原本只是个小渔村,最近几年生态旅游搞得火红,除了大马人,经常也有一车又一车的新加坡、台湾、香港游客往里头钻,给村子招来不少财气。



死了一只狗之后,政府把包括十八丁在内的整个马登,列为狂犬症感染区。头几个星期,旅行社代理忙着打探风声,据说吃风团缩减约半。

列为感染区期间,村口道路天天有路障,进出车辆得打开窗口让警方检查有无私运狗只。村民被再教育,家里猫猫狗狗要查录,要打预防针,街上流浪的野狗统统被捉走人间蒸发……

村民不愠不火,给了兽医局良好的配合,毕竟狂犬症会传染,会闹人命。兽医局也一直声明是按照国际标准对应疫情,要完全摆脱疫区不是不行,但要一歩一歩来。

十八丁闹狂犬症,霹雳州其他地方也伤风。话说怡保文冬新村野狗多,有市议员带着捉狗队,满以为可为民除一害,不料给多名爱狗人从旁杀出,奋身阻止,气氛还挺火爆。

一厢恐怕狗咬人,一厢痛恨人灭狗,两边若无相让,争议始终没完没了。爱狗人能够在外围大小声,因为那里不是疫区。疫区没这么好商量。



谢觉辉

反应

 

言论

地方创生推动企业ESG/骆雅蕙

 十八丁,这个位于霹雳的沿海小村庄,曾以渔业和炭窑闻名,后因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而受到瞩目。

过去十年,“看见十八丁”社区营造计划通过推广环境教育与社区参与,促进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旅游及社区自我认同的复兴,使十八丁成为社区营造的典范。

“夕阳产业”焕发新生

其十年实践不仅为地方转型提供了经验,也为企业如何从传统企业社会责任(CSR)迈向社会影响投资开辟了道路。

殖民时期,十八丁的炭窑产业因红树林木材而兴盛。“看见十八丁”十年实践赋予炭窑文化价值,为红树林注入生态意义,使这一“夕阳产业”焕发新生。

如今,炭窑不再是工业遗址,而成了文化的窗口。游客通过炭窑的炭黑与烟熏,看见工艺的细腻与文化的深度。

历史的记忆不仅属于纪念馆,也可以在双手触碰中传递。在这里,文化与生态不仅成为故事,更成为生计。

2024年,“看见十八丁”迎来十周年。以“再看见十八丁”环境与艺术行动”为主题,活动将红树林与炭窑的共生故事延伸到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战略的讨论中。

台湾云林故事馆创办人唐丽芳与湿地行动策展人王昭湄的参与,为活动注入新思维。社区营造与永续议题的碰撞,不仅照亮十八丁的未来,也让更多人重新定义在地社区营造的可能。

从地方特色出发,激活经济动能,同时释放社会价值。这证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框架下,地方社区不仅是被保护的对象,更能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支点。

十八丁走过的这条路为许多乡镇提供了镜子:从深耕在地资源到吸引全球资本,从传承历史文化到创新经济模式,社区也能为全球议题提供答案。

再者,“看见十八丁” 更是测试企业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创造经济与社会双赢的试验场。例如,计划获得PPB集团支持,推动“Ni Siap流动车”计划,利用红树皮自然染色展现地方艺术,赋能当地妇女经济。

这不仅是捐赠,而是挖掘地方特色、构建经济生态链的尝试。企业通过赋能社区展现社会责任,社区则通过手作艺术提升经济自主性。企业与地方合作不仅推动绿色经济,还能创造切实可量化的社会影响。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研究,每投入1令吉用于红树林生态项目,在碳交易和生态旅游的综合驱动下,可在未来十年产生15令吉的社会回报。

此项研究强调了红树林在碳捕捉和生态旅游中的巨大潜力,验证了地方创生的经济潜力,并提供了有力依据。未来,炭窑产业或能跨入高科技应用领域,石墨烯等新材料正是机会所在。

接下来的十年,十八丁面临挑战与机遇。若炭窑产业引入低排放技术与循环经济思维,将从传统工艺转型为绿色技术示范;红树林作为碳汇资产,通过国际碳交易吸引资本,推动全球关注。

碳中和计划关键资产

在即将实施的碳税政策背景下,十八丁的红树林成为企业碳中和计划的关键资产。

红树林保育为十八丁带来更多经济机会。研究显示,每公顷红树林每年吸收约40吨二氧化碳,其碳捕捉能力是普通森林的4至5倍。

霹雳州峇登红树林的永续采伐与复植实践,为十八丁迈向全球碳交易市场通道。在即将实施的碳税政策下,红树林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关键,更是企业碳中和计划的重要资产。

“看见十八丁”用10年来实践低碳经济与地方创生。从红树林生态保育到碳汇,从社区手作艺术到碳交易市场,展现了人与自然、企业与地方共生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当地方资源与企业资本深度结合,当碳汇价值与文化品牌交融,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看见十八丁”在这片土地上涌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