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气候变化不是骗局/陈仁杰

时代巨轮不断前进,自工业化时代降临,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促使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暖化。上任初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把气候变化视为一种骗局毅然退出了世界各国为了缓解全球暖化课题所签署的《巴黎协议》。

不过,毋容质疑的是,迈入新世纪以来,海洋变暖、冰川大范围融化、全球温度上扬已成了气候变化的最佳佐证。近几年来,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频密,欧洲多国与澳洲热浪、非洲旱灾、日本洪灾、美国及澳门风灾等,极冷与极热的情况在世界各地屡屡上演。



根据联合国发布于10月发布的《亚太区天灾报告2017》,亚太区发生的天灾破坏力越来越大,现时亚太区居民受到天灾影响的风险高出其他地区逾五倍,未来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水灾情况越来越严重

无天灾国家,马来西亚貌似离这称号越来越远。近年来,民众明显地可以感受到气候变。由于位处赤道,大马受到季候风的影响降雨量大增,虽然过往曾发生水灾,但是破坏力较弱。然而近几年,水灾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信手拈来包括了2011年柔佛昔加末大水灾及2014年东海岸大水灾。如今,每逢雨季来袭时,国内不少沿海地区皆面临一雨成灾的厄运,东海岸各州与柔州多个地区近年来已经陆续沦为水灾黑区,所带来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大。

不久前,槟城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暴雨,24小时的降雨量超过240毫米,雨量过多导致排水系统无法负荷,最终酿成了该州史上最严重的水灾,不仅造成财务上的损失,甚至导致人命伤亡。



解决气候变化俨然成了全世界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解决气候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几个国家独立执行就看到彰显的效果,唯有依靠各国的协力合作及相互配合,才能逐步地减缓气候变化,当然这也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在反复无常天气所导致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生命是显得多么的脆弱。因此,政府能做的是防范天灾,包括了改善国内应对灾害机制、加强天气警报传达、提升国内各地区排水系统等。此外,系统化救灾程序也是必要的。在天灾来临时,受过专业训练的救灾人员若能够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势必能够把伤亡减到最低。

防患未然是政策拟定者的当务之急。

反应

 

言论

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骆雅蕙

2024年,马来西亚的绿色转型既是万丈雄心,也是万般挑战。从国家气候变化政策2.0到气候变化法案的落地准备,再到碳税、禁塑与能源转型的热议,听上去气势如虹,但落实却如履薄冰。

展望2025,政策浪潮将深刻撼动我国的经济根基与社会肌理。

碳税政策迈入强制执行

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气候变化法案的实施。碳税政策从试点阶段迈入强制执行,理论上,“谁污染,谁付费”,高排放企业该为污染埋单。可一旦这把“悬剑”落下,政策的执行将带来深远影响。

高排放企业可能痛失竞争力,尤其是中小企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恐怕会因此承受不小的冲击。政策设计需要精准平衡,在推动环保的同时避免过度压垮经济基础。若处理不当,失去平衡的碳税政策只会成为杀鸡取卵的自毁之道,企业倒下,就业市场也难幸免。

接下来是环境、社会和监管(ESG)披露强制。这项政策要让企业“亮底牌”,为投资者提供清晰的环境数据。对大企业而言,环境、社会和监管披露只是一次技术与资源的“体能赛”;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却可能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挑战。

数据披露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远非所有企业都能轻松应对。在技术短板和资金不足的背景下,政府如何设计执行标准,如何拿捏节奏,将决定政策能否成为绿色转型的推动器,而不是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枷锁。毕竟,政策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存战。

最低薪金的提升,是2025年另一场必然的经济冲击。尽管工资上涨有助于改善劳工福祉,但随之而来的企业成本压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面对工资飙升,不得不通过裁员或加速自动化以削减人力开支。

短期内,政策看似实现了社会公平,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的每一步进步,往往伴随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政府需要直面这一矛盾。

我国雄心勃勃要成为东南亚的数字中心,但高耗能的数据中心,靠的是廉价电费和传统能源在撑门面。风能、太阳能、氢能这些美丽的词汇,充斥在国际论坛上,但国内的投入却乏善可陈。

政府推动碳捕获与储存(CCS)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虽对,但如果无法解决技术瓶颈,所有雄心壮志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塑料污染治理不尽人意

我国作为化石燃料出口大国,其“低碳梦”与“石油依赖”之间的矛盾,犹如一边戒烟一边靠卖烟生存——自相矛盾,不言而喻。

塑料污染治理是2024年的高调议题,但实施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禁塑令推进缓慢,消费者习惯与企业适配滞后。

新环保法要求回收塑料包装并加税,但企业缺乏动力,回收体系依旧薄弱,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循环经济蓝图虽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目标难以实现。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缺乏强制性,试行阶段进展缓慢,2030年40%回收率目标恐难达成。

替代方案成本高昂,生物降解塑料的效能尚存疑,绿色转型要有决心,更要务实行动。

2025年,马来西亚将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这是一个展示气候领导力的机会,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通过推动东盟碳市场和跨境能源共享来确立我国在区域内的绿色领导地位,前提是国内的绿色转型能够取得实际进展。否则,再美好的外交宣言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025年,将是马来西亚绿色转型的试金石。雄心与行动之间,差距只是一步。无论是碳税、环境、社会和监管披露,还是能源转型,每一个决策都深刻影响经济脉搏。

勇者突围,弱者被淘汰;稍有犹豫,未来只会远去。要么在挑战中找到机遇,要么在拖延中迎来危机。此时此刻,历史已开始书写。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