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消除赤贫的疑惑/曾志涛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日前表示,吉隆坡、雪兰莪、森美兰和马六甲的赤贫问题几乎已经清零。

据世界银行2020年10月初发布报告,全世界仍有约7亿人生活在贫困线,即每日少于2.15美元。

安华曾在去年表示,政府将在2023年杪前,帮助我国13万赤贫人口脱贫。

大马统计局将赤贫者定义为月收入低于1169令吉的家庭,而收入少于2208令吉则为贫困家庭。

根据首相办公室执行协调单位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0月,吉隆坡共有7999人被归类为赤贫人口。

截至去年10月31日的eKasih数据显示,全国赤贫家庭数量为102万888个。

首相有消除赤贫的理想,是值得嘉许的。然而,首相宣布吉隆坡和雪、森、甲三州赤贫清零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首先,我国目前的赤贫数据是根据家庭收入为准。我国在第11大马计划中引入由联合国与牛津贫困和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创建的多维贫穷指数(MPI),采用了三维十个指标来衡量贫困水平。三维分别是健康、教育和生活条件。

单凭收入评估太片面

10个指标则包括营养、儿童死亡率、入学年限、儿童入学率、烹饪燃料、卫生间、水、电、地板以及资产等。

因此,如果单凭收入来评估一个家庭是否已经脱离赤贫,或许过于片面。

其次,我们不确定首相手上的脱贫数据是否涵盖原住民、内陆居民、无证件与残疾人士,以及其他边缘化群体。

曾到内陆地区执勤的医务人员应该都知道,一些国内偏远地区仍然面对严峻的水电问题。

日前,某个电视节目也采访了一些住在这4个地区,但月收入低于1000令吉的赤贫家庭。因此,如果说这些地区的所有人都完全脱贫了,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其三,一个人或家庭的贫穷状态,是动态、因时而变的。打个比方,几年前的冠病疫情导致许多中等收入的M40群体失去收入来源,陷入B40的困境。

需综合考虑各因素

一个小康家庭,很可能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陷入零收入的窘境。即使是领着高薪的白领,也可能突然被裁员而陷入经济拮据。所谓今日不知明日事,仅以滞后的收入数据来定义赤贫,其准确性难免会受到质疑。

总的来说,造成赤贫的原因是多向性的。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专注于搞好国家经济和教育,稳固财政基础,控制通货膨胀,同时致力创建更友善的经商环境,吸引外资,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

政府的应该把终极目标设定为改善全国3000万人民的福祉,而不仅仅专注于一小撮的赤贫数据,以免给人留下口惠而实不至的印象。

反应

 

言论

改善赤贫需标本兼治/曾志涛

日前,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提到政府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中拨款130亿令吉用于提高慈悯援助金(STR)和慈悯基本援助金(SARA)的金额,成功帮助约1万5000个家庭脱离赤贫。

笔者认为,发放援助金虽能缓解赤贫家庭的经济压力,但要实现根本脱贫,政府还是必须制定全面可续的解决方案。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赤贫家庭的定义为月收入低于2589令吉,而极度赤贫家庭则是月收入低于1200令吉。截至2024年10月31日,国内共有7308户赤贫家庭户主,涉及2万5144名家庭成员。

令人惊讶的是,人均国民收入(GNI)排在首位的吉隆坡,在全马极度赤贫人口中排名第一,数量达到474个,而人均国民收入排名第三的槟城,其赤贫家庭户主也居全国之首,共有1650户,涉及4994名家庭成员。

仔细推敲,收入水平的两极化,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换句话说,高收入群体拉高了城市的整体收入水平,但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却因低技附加值工作,始终处于经济边缘。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

与此同时,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例如居高不下的房租和交通费用,进一步压缩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空间。

由于赤贫家庭无力承担高质量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实现阶级跨越。

在应对赤贫问题时,短期内直接的经济援助虽然重要,但赤贫家庭仍会因医疗事故、失业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再次陷入贫困。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结构性经济改革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对许多赤贫家庭而言,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赤贫群体的孩子无法享受与富裕家庭同等的教育条件。

从长远来看,政府必须建立更完善的教育预算与资源分配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城乡教育差距,通过数据调整政策优先事项,确保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教育,住房问题也是赤贫家庭的沉重负担。以吉隆坡为例,近年来房价和租金的快速上涨已使许多低收入家庭被迫迁往更偏远的地区,导致更高的通勤成本。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

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应考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通过增加可负担房屋的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体系以及制定灵活的住房补贴政策,来减轻赤贫群体的经济负担。

第三,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也需进一步扩大。虽然政府设立了多个社会援助项目,但许多赤贫家庭仍未能及时受惠。

政府应想办法简化援助申请的流程,提高援助分配的透明度,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低教育程度和残障人士,都能享受到这种福利。

解决赤贫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

政府必须在提供短期援助与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全方位和多管齐下的方法,构建一个更可续和公平的财政与社会体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